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網頁搬家囉~

親愛的家長們:

為了與茄苳國小有更深的結合,我們統一使用學校的網站,所以網頁搬家囉,我們會不定期將新的公告與照片放在新的網頁上~還有還有喔,功能有行事曆,爸爸媽媽們就能看到當月的所有活動,有簡單的敘述,讓爸爸媽媽們更清楚園所的活動時間.流程與想法。

爸爸媽媽們如果有時間也可以留言給我們,幫老師們加油打氣!如果有任何意見或想法,也歡迎爸媽們留言給老師,我們會儘速討論.改善的~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給這群可愛的小天使們更棒的學習樂園!

新網頁在新竹市茄苳國小首頁,點幼稚園~就能看到我們囉~大家快來找找自己的小寶貝吧。
網址:http://w3.cdps.hc.edu.tw/dyna/menu/index.php?account=liki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風箏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風箏(P76)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的爸爸幫他做了一只風箏。他們在冬天時做它,直到它的木架子被黃色、紅色和藍色的透光紙包覆。

在夏天時,男孩放他的風箏,而太陽非常喜歡它的顏色,太陽送給風箏它的清澈光線。所以風箏看起來像是穿越天空的火焰。男孩讓他的風箏飛得很高一直到線到了盡頭,而風箏不能再飛得更遠了。

風斯斯聲(whoosh)!來了一陣強風。線被扯斷了,風箏飛進了天空。男孩看著風箏飛得越來越高。很快的風箏消失在他幾乎看不到的高處。

在藍天的上面有很多東西可以看,風箏首先看到一隻烏鴉。

烏鴉呱呱的說:『早安』

風箏也回說:『早安』

烏鴉說:『你是一隻鳥嗎?你有火焰般的翅膀還有很長的尾巴』

風箏說:『不,我不是一隻鳥』

烏鴉說:『你是什麼,你從什麼的地方來,要到哪裡去?』

風箏說:『我從站在那裡的男孩那邊來的,他自己做出了我』

烏鴉說:『那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我不知道,我要飛進天空裡』

烏鴉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上面,每一的存在體都知道他從哪裡來,還有他要去哪裡。我每個冬天都飛到南方,每個夏天飛到北方。我建議你回到下 面的人類那裡,因為假如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你將會在天堂迷路。』

但是風箏下就決心,而且要升得更高更遠進入高處。

然後風箏遇到了一顆種子。

種子低聲的說:『日安』

風箏說:『日安』

種子說:『你也是一顆種子,有著根和芽?』

風箏說:『這不是我』

種子說:『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我不知道,我要去天堂旅行』

種子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裡上面,每一個存在體都知道他從哪裡來,還有他要去哪裡。我航行穿越空氣並且從東方移動到西方-那溫暖的太陽。當我把它帶進入自己,我再一次旅行下去,把它帶到大地上。然後大地讓我的花朵成長。假如你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建議你降落到大地,否則你在高空將會失去你的方向』

但是風箏沒有聽,滑翔的更高。

然後他滑翔經過一朵雲。

雲低語的說:『晚安』

風箏說:『晚安』

雲問:『你是一朵有落日紅火焰的雲嗎?』

風箏說:『不,我是人類做的,我從一個男孩手中到這裡來』

雲說:『那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進入天空裡』

雲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裡每一人都知道他的目的。我蒐集日落最後的紅色並把它轉換成日出的紅色。我與日出的紅色一起下雨並且祝福大地,並且當我完成了,太陽會再一次帶我上去,所以日出的紅色可以再一次被製造。所以我上下的旅行。我建議你回到男孩那邊,因為你沒有目標,你將在這上面失去你的方向。』

但是風箏沒有回頭並且滑翔的更高。

然後他來到了星星那。

星星說:『晚安』

風箏和他們一起唱個的說:『晚安』

星星唱:『帶來來什麼新消息給我們,你是大地的彗星嗎?』

風箏說:『我從一個男孩那裡來,他在大地的那個地方躺著睡覺』『他在等待直到我回去,但是在這期間他睡著了,並且夢到關於我們』

星星唱:『我們要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回去給那個男孩』並且每一個星星都給風箏一些他們的光。

然後天使Michael來了。他拿一個星星並且朝著奇怪的新來者投擲。風箏燒成火焰並且就像一個投進了深處的火把。

男孩從夢中醒來。但是當他看周圍,他了解這不是平常的夢,因為在他旁邊放著一個架子在他的風箏上而且彩色的紙已經被火燄毀滅。

而且那個架子已經不再是木頭的但是卻閃著光,天國的鐵。當男孩看到這個他很驚訝。但是他也很煩惱,因為他的美麗風箏不見了。

在家裡他的爸爸安慰他:『讓我們開心一點。假如你的風箏沒有燒掉你就收不到這個神聖的鐵架子了。這個鐵架子是比最輕的木架子還輕,並且比最強壯的鋼還要強壯,讓我們使用它做一個新的風箏』

他們做了這個。而下個夏天當風箏升到天上,它再一次遇見了那些從北方到南方,從東方到西方,還有從天上到地上的旅行者。而且當他到了星星,在那他再一次遇見Michael而且他再一次陷入燃燒到地球。而那個神聖的架子發光,比以前更閃亮。

這件事情發生了很多年,而且每一年架子就會變得更亮和強壯。而當男孩已經長大,那個架子呈現了不同的形狀:它轉換成一把閃亮的劍並且閃著星星的光芒。帶著這把劍,長大的男人到世界上旅行並且變成一個騎士,獻身於Michael。

U.de Haes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97學年度上學期班親會


親愛的家長們:



我們將在9月26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六點三十分舉行班親會,希望有空的家長們都能撥空來園參加,期待您的蒞臨。



新竹市立茄苳華德福幼兒園 敬邀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巨大的蘿蔔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巨大的蘿蔔(P62)


曾經有一次,爺爺種了一個蘿蔔種子,他說:「長大吧!我的蘿蔔」,「長大吧!並且要變得很大」,「長大吧!要變得結實而甜美」

蘿蔔長了又長,它長得結實而甜美,它成長、變大,而且越來越大,變成了大蘿蔔。

爺爺說:「是拔蘿蔔的時候了」他抓住蘿蔔,並且用力的拔啊拔啊,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爺爺叫了奶奶來幫忙拔蘿蔔,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爺爺叫了孫子來幫忙拔蘿蔔,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孫子叫小狗來幫忙拔蘿蔔,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小狗叫小貓來幫忙拔蘿蔔,小貓抓住小狗,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小貓叫小老鼠來幫忙拔蘿蔔,小老鼠抓住小貓,小貓抓住小狗,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歡呼著蘿蔔拔出來了。

From Russia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秋天的毛毯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秋天的毛毯(P63)


大地母親坐在她無花果樹樹根下的舒適紅房間裡。她的手很忙碌的在編織,一進一出,他在為她的孩子們編織一件秋天毛毯。一件秋天毛毯可以讓他們在日子寒冷時可以保持溫暖。一進一出,他的手指頭一直不停的動著,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大地母親在她的毛毯裡織進了許多東西:有紅色、咖啡色的草,一捆一捆金色的穀物,白色羊毛般的雲,尖端紅紅的葉子。一進一出,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在很多天的工作之後,編織完成了。大地母親把它放了下來,她坐在她的椅子上睡著了。 晚上的天空,星星閃耀著,它們照進了無花果樹的樹根,進入了紅房間,大地母親睡著了。它們看到秋天毛毯上有粉紅色和咖啡色的草,一捆一捆金色的穀物,白色羊毛般的雲,尖端紅紅的葉子。一進一出,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星星們都同意『一件溫暖的毛毯完成了』,『但是哪裡有光可以帶引地球的孩子們度過冬天的晚上?』冬天很黑,讓我們給他們一些我們的光。

大地母親夢到了閃亮的星星,而且當她醒來的時候她發現了有一道光織進了他的秋天毛毯裡,他在草莓和心皮上閃耀著,也在蘋果和梨子上閃耀著。

大地母親微微笑,也從椅子上起來。現在秋天毛毯已經準備好了。對於孩子來說他是溫暖而閃亮的,可以穿著她度過寒冷而黑暗的冬天。所以她拿起了毯子,把她展開覆蓋住大地。

S.Perrow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秋天故事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秋天的故事(P61)


曾經那裡住了一隻豪豬叫做Hedgy Hedgehog。一有個夜裡牠在太陽爸爸照到牠床上時醒來。秋天的風吹出金色的陣雨,紅色和咖啡色的葉子就穿過草地。

Hedgy Hedgehog從他籬笆下的床爬了出來,開始要去找蟲和昆蟲。當他很快的走時,牠喃喃的對自己說:「我只需要一點點的蟲和甲蟲來吃就可以了,我變得很好和肥胖。很快的我將為了冬天的休息來自己做一個窩並躺下」
聽!是誰在呼喚?是大地母親在呼喚她的孩子嗎?有很多的甲蟲和蝴蝶已經捲縮在葉子和草裡面了。秋天來了。
Hedgy Hedgehog開始去找柔軟的樹葉床。在Hedgy 上頭的天空是灰色和寒冷的。他對自己說:「我要留在這裡」。他爬進了他那葉子組成的床,並且因為冬天而捲曲身體要睡覺了。
多話的小松鼠Nutkin有一點忙碌的找堅果。當他聽到大地母親的呼喚時他說:「等等,大地母親。當天氣真的很冷的時候我就會去睡覺了」
他急忙跑進樹下並且在草下面尋找堅果。牠說:「我已經蒐集夠多的堅果和橡樹果實」牠把一些放在牠的臉頰裡並帶到樹上。牠的兩個壁櫥已經滿了,所以牠放一些在新的地方藏起來。牠在一根樹枝上對自己東張西望。牠有好美麗的咖啡色外套。
大地母親又在呼喚了一次,「小松鼠Nutkin,小松鼠Nutkin」而風兒對他唱了一首歌。
小松鼠Nutkin有一件咖啡色的外套,
是森林林裡面最可愛的外套,
兩顆明亮的眼睛到處看,
哪裡有甜美的堅果。
小松鼠Nutkin豎起兩個捲耳朵傾聽。牠很快的在樹枝之間消失了。

B.Marking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The Youth who went to the North-Wind and demanded his Flour again

書名:WINTER
ISBN:0-946206-49-X
譯者:徐明佑

The Youth who went to the North-Wind and demanded his Flour again


曾經有一個老女人,他有一個兒子,當他虛弱而且不舒服的時候,他要求他的兒子到儲藏室拿一些麵粉來做一些東西當晚餐吃,但是當他從樓梯下來的時候,北風衝了進來,奪走了麵粉透過空氣帶走了,年輕人回去除藏室多拿一些,但是當他正要下樓梯,北風又再衝進來並帶走了麵粉;而且這在他身上發生了三次。因為這樣,年輕人變得非常生氣,這對他來說太過分了,北風應該有禮貌一點,他決定要去尋找北風並且把麵粉要回來。

於是他出發了,但是路很長,而他走了又走,直到最後他找到了北風,年輕人說:『今天好』,北風說:『今天好,並且感謝你的慷慨』。他非常快的接著說:『你到底要什麼?』

年輕人回答說:『啊!你是如此的好,我只是想要你讓我帶回從我在儲藏室的樓梯上那邊拿走的麵粉,我們只剩一點點了,假如你拿走了僅剩的一點點,我們將什麼都沒有,只有飢餓』。北風說:『我沒有麵粉了,但是假如你真的很需要,你應該擁有一塊布,他將提供你你所想要的每一個東西,只要你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 為此年輕人非常的高興,但是回家的路非常的長,以至於他沒有辦法輕易的在當天到達家裡,他進去一間路上的旅館裡面,當他想要吃晚餐的時候,年輕人把他的布放在桌上並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他一說完,布就把食物變了出來,而每一個人都認為這實在是太神奇的東西了,特別是店主人的妻子。所以到了半夜的時候,當每個人都熟睡之時,他拿走了年輕人的布,並且放了另一塊非常像他從北風那帶回的的布,但是他甚至無法提供一塊乾麵包。

當年輕人醒來,他拿了他的布並且繼續他的旅程;而且在同一天他抵達了家裡。他對媽媽說:『好,我已經去過北風那裡了,而且他非常紳士的一個人,他給我這塊布,我只要對他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我就會得到所有我想吃的食物』-媽媽回答說:『喔!太好了,我敢說這是非常真實的,直到我親眼看見,否則我不相信』。那個年輕人匆忙擺張桌子,把布放在上面並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

但是布沒有提供食物,甚至連一片麵包都沒有。

年輕人說:『然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要再去找北風』,很快的他出發了。接近下午的時候他來到了北風住的地方。年輕人說:『晚安』,北風回答說:『晚安』。年輕人說:『

我要你賠償我你從我那拿走的麵粉』『你給我的布是沒有用的東西』-北風說:『我已經沒有麵粉了』『但是這裡有一隻山羊我將給你,他將會給你純金的金幣,當你說:我的山羊製造錢幣』年輕人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擁有好東西,但是他的家是那麼的遠,今天沒有辦法到達,他開始要在旅館住一個晚上。在他點任何的東西之前,他試了試山羊,去看看北風說的是不是真的,而當他說的時候真的發生了。當店主人看到了,他認為這是一隻更值得擁有的珍貴山羊。所以當年輕人熟睡的時候,店主人拿了另一隻山羊,不能製造金幣的羊,把年輕人的羊換過來。

下一個早晨那個年輕人離開,當他回到家見到媽媽,他說:『北風終究是很棒的人;他現在給我一隻山羊,牠可以製造金幣。我只要說:我的山羊,製造金幣』-他的媽媽回答說:『我全知道』『這都是胡說,當我看見我才會相信』-年輕人說:『我的山羊,製造金幣』但是連一分錢都沒有。所以他又再一次去北風那邊,而且跟北風說這隻山羊沒有用,而他應該賠償麵粉。北風說:『喔,我現在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保存那隻放在角落粗而短的木棒,它的特質是這樣,假如你說:木棒,立刻打,他就會打到直到你說:我的木棒,停止吧』

回家的路是長的,年輕人又再一次的在晚上住進旅館。而當他現在猜到布和山羊到底怎麼回事,他直接躺在板凳上假裝睡著了,而且開始打呼好像深深入睡。那個店的老闆,他想那個木棒一定有某種用處,就去找了一根很像的,然後要去放在另一個地方,當他聽到年輕人打呼;但同一個時刻那個男人幾乎是抓緊它的,那年輕人大叫:『木棒,立刻打!』那個木棒就開始打那個店主人,所以他就跳到了板凳上還有桌子上,哭著尖叫的要幫忙。『喔!為了憐憫的緣故!為了憐憫的緣故!讓木棒離開,否則它會把我打死的,你可以拿回你的布和山羊』當年輕人認為店主人已經被打夠了,他就說:『我的木棒,停止吧』。

然後他拿了布,放在他的口袋裡,把木棒放在手上,然後綁了一條繩子在羊的角上,帶著他們回家。這是麵粉最好的報酬了。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The Bamboo Maiden / 竹子少女

書名:SPINDRIFT
ISBN:0-946206-50-3
譯者:徐明佑

The Bamboo Maiden(P179)


曾經有一個老人,他習慣每天吹竹笛,令人驚訝的是,竹子開始變軟,最後他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少女。老人說:『美麗的笛之靈,你可以留在這裡當我的女兒嗎?』

這位少女微笑著說:『因為你對音樂的愛,而讓我來到地球上』她就當老人的女兒,而老人非常的喜愛他。

現在,對他的爸爸來說,少女是如此的漂亮,如此的親切,和可愛。在這個國家她變得非常有名。很多男人希望她可以當新娘,但是她告訴他的爸爸她不要結婚。

有一天,來了五個男人要求老人給他們少女。當他告訴她時,她說:『我將會嫁給為我得到三樣東西的人:一隻四尺長的銀針;月亮上的桂樹枝;黃河裡的金鑰匙。』

當年輕人聽到這個,就試著去找銀針,桂樹枝還有黃河裡的金鑰匙。

第一個年輕人沒有耐心。他很快就放棄回家了。

第二個年輕人有銀針和金鑰匙,但是他弄斷了桂樹枝。但是當少女看到的時候她說:『這個桂樹枝是地球的』。所以那不誠實的男人離開而且沒有再回來。

第三個年輕人尋找又尋找那三件珍貴的東西,但是最後他生病而且死掉了。

第四個年輕人他進去一位大官的家裡,試著要去偷寶物。他被抓起來關在監牢裡而再也無法回到竹子少女的家。

現在第五個年輕人來到了黃海,他到一隻無助的拍著翅膀的野鵝旁邊。年輕人充滿憐憫的問牠:『野鵝,為什麼你在地上拍著翅膀?為什麼你不要飛到天上?』

野鵝回答說:『年輕人有著一顆仁慈的心,我不能移動另一隻翅膀,我總是很痛。』

年輕人看了野鵝的翅膀並且找到了某人把翅膀固定住的銀針。當他移走銀針,野鵝說:『年輕人有一顆仁慈的心,允許我給你銀針。』然後鵝就飛到了天空中,而年輕人滿心歡喜的繼續走。

當他到達了黃海,他看到一個貧窮的老男人坐在地上,老男人哭著說:『給我一點錢吧!我已經很多天沒有吃東西了!』。

年輕人靠近老人哀傷的臉,並且給他他的錢包和所有他的錢。

老男人說:『年輕人有著一顆仁慈的心,我拿走錢,但這錢包還你。』

年輕人拿走了它,並且看,錢包突然間變成了桂樹枝。然後他帶著滿心歡喜上路了。

當他走到了黃海的海岸,他看見一隻魚躺在沙灘上,他充滿了憐憫的把魚撿起來放回去水裡。

很快的,他衝進了水裡,然後嘴巴咬著一把金鑰匙給他。那隻魚低低的鞠躬,並把鑰匙放在年輕人的腳邊。

這裡有三樣寶物了!他滿心歡喜,他很快的回到老人的家。

然後竹子少女嫁給了充滿仁慈之心的年輕人。他們快樂的生活著,而且有許多的兒子和女兒。

來自 中國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

F1010008.jpg

林玉珠(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創辦人 )

童年的安詳 - 屬天的安詳。我常常靜默的站在你們面前,充滿愛的看著,想要分析你們!然而我們只有你們做錯了什麼以及已經又修好了什麼的想法,我們沒有天真的,童年的想法。
~~ Hyperion – Holderlin

Peace of childhood – heavenly peace. Often I stand before you in silence, looking with love, and want to think you! But we only have concepts of what has been bad and been made good again; we have no concept of childhood, of innocence.
~~Hyperion – Holderlin


故事緣起

在一次我們托兒所舉辦的「家長成長營」課程中,一位家長提到有關「幼兒為什麼衝突」以及「面對幼兒衝突家長應有的態度」的問題;當時,我立即很順口地從累積的經驗裡提出我個人的看法。她聽了之後,似乎覺得很滿意。隔了兩天,她寫e-mail要求我將前幾天說過的話寫到網站上去讓大家分享……。我很忙,因此,寫得很慢,但是我非常認真的寫:

人們常以負向的眼光看待「衝突」,人們不太知道「衝突」其實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在許多方面,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從長期觀察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1. 幼兒與人爭吵,常是幼兒大聲對外界說「不」,常是幼兒「自我主張」的開始;
2. 幼兒與人「爭搶」玩具,或打人或被打,是為了「自我主張」,也是為了「自我保護」;
3. 幼兒從一次次衝突中,一次次練習「人際關係」的規則與技巧。

大人應該為幼兒發展自我主張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而高興!大人對於孩子的爭執要趁早學習自在。如果大人能理解幼兒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幼兒成長的方向,幼兒就有機會活潑且平衡的發展;否則,壓抑幼兒衝突有可能錯失、阻斷或扭曲幼兒在「自我」及「人際關係」上的發展……。

寫到這兒,我覺得有些心虛。因為這種回答是我從經驗中自以為是的「洞察」。然而,我怎能證明我說的話即是真理?我應該以實際的行動、真正觀察幼兒衝突的事實與經過,這才能證實我的看法是正確的啊!就這樣,我請託了娃得福托兒所六個班級的老師,針對67位3-6歲的幼兒做了兩週的「幼童衝突具體事實與經過」的紀錄……。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從一位家長的問題,原本只是順口回答;後來,想寫成心得放在網站上;後來,心得的文章轉化成了一篇長長的報告;現在,就呈現在您的面前,請不吝指正,無限感激!

我們一共蒐集了50個「幼童衝突具體事實與經過」。研讀之後,筆者試著從幼兒的衝突對話中做出分類,共得六類。這個結果比原先筆者心中的「經驗談」有更多的分類,也產生了更清晰的「衝突的完整圖像」效果:

壹. 幼兒衝突分類

經過詳實的紀錄之後發現雖然幼兒的衝突不斷,幼兒衝突的類型多有重疊、相似之處。經過整理,共分六類: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幼兒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常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見得允許;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常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教;
四. 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的衝動,卻缺乏清楚的方向感;
五. 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雖很認真,但技術尚未成熟;
六.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

貳. 幼兒衝突範例

嚴格說起來,「分類」是一種相當主觀的行為,但筆者試以十二年來在石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所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上的學習為依歸,以成長中兒童的發展與需求為導向,從蒐集的幼兒衝突資料中逐一整理,再做分類,期盼從提綱挈領中指出幼兒衝突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衝突中所可能隱含的意義: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

1. 這是我先拿的!

她伸手拿起一個積木,他也正好接觸到那積木:
「這是我先拿的。」
「這個不用,你先給我。」
「不要!」
「你先給我,我跟你說啦……」兩人拉扯起來。

2. 那是我的椅子!

她正搬起一張椅子,突然聽到一聲大吼:
「那是我的椅子!」
「我不要!」她嚇一大跳,手上還拿著那張椅子。說完話,即哭了起來。

3. 這是我的!

兩個孩子緊抓著一個布娃娃不放;
「這個布偶娃娃是我的!」
「不是!是我在『娃娃家』拿的,請你還給我。」
「不是!布偶娃娃是我的!是我剛剛在玩的!」兩人抓著不娃娃不放。

4. 我要那個新寶貝!

「你們看!我有新的寶貝耶!」她拿起一個玩具快樂的展示。
「我也要那個新寶貝。」一個孩子看了之後,開始伸手搶
「我不要!」原本很快樂的孩子,突地受搶,開始大哭。

5. 這是我先排的!

他以椅子排城堡,她拿著架子走過來,說:
「我也要蓋城堡。」她把他的椅子推開,他當然也把她的架子推開。
「幹嘛用力推我?」拿著架子的孩子說。
「這是我先排的!」
「我也要蓋城堡!」她理直氣壯的說。
她把他的椅子再次推開,他也把她的架子推開……。

6. 是我先排的!

隊伍中有兩個孩子正在推擠;
「你幹嘛推我?」被推的孩子說。
「是我先排到的!」
「我本來排在你的前面的!」
「現在隨便排了!」她很有理由的說。

7. 你不可以超過我!

小朋友們正在玩「蹲下去,跳上來」的遊戲。他一跳,跳超過了她。她拉著他的衣服說:
「你不可以超過我!」他不理,又繼續跳得很高,他的腳踢到了她的手。
「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她生氣的說:
他繼續認真的跳,不理她。她開始推他,他也推回去,兩個人推來推去。

8. 你沒經過我的同意!

「我想跟妳一起玩。」他重覆了3~4次,她沒回答。他伸手摸她手中的娃娃布偶。
「不行!你沒經過我的同意!」她很嚴厲的說,並抓緊手中的娃娃布偶。
「我不要,我不要。」他傷心地大哭起來。

9. 老師,他插隊!

孩子們排隊,輪流丟球。
「老師,他插隊,他還說我離開位置,但是我沒有啊!」
「好,大家重新排火車哦!來,你第一個丟球,妳第二個,他第三個,
她第四個哦!每個人玩一次,要輪流等待哦!」老師說。
一會兒之後,她離開隊伍去看老師磨木頭。接著又回到玩球的隊伍。
「你插隊,這是我的位置!」才回到隊伍,她馬上氣勢洶洶的對他說。
「我沒有插隊,是你離開了,我才往前排的!」他很委屈的說。
「請你不要這樣!」一轉身,她又喊了:
「老師,他插隊,我有幫助他,他不理我!」她很有主張的說。

10.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她在『廚房家』當主人,邀了他來玩。但是當她的好朋友小安也想要進去玩時,她即轉口對他說:
「你出去玩,我的好朋友要進來了!」
「可是我先進來的!」
「我是小老師,由我自己決定!」
「我還沒玩好,請妳不要這樣!」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11. 我要現在當!

她拿了條彩色的毛線繩綁在他的手上,她拉著他在教室裡逛。另一個孩子看到了,對她說:
「我也要當你的狗狗。」
「可是我已經讓他當了,你明天再當。」
「我要現在當,要當你的狗狗。」那孩子一再拜託,但她仍然堅定地說:
「你明天再當啦!」
可是,那孩子無法等待,仍然堅持要「馬上」當狗。溝通不成,他越來越難過、生氣,開始大哭起來。

12. 不行,我是司機!

他看到她蓋了一輛大車,他說:
「我可以跟妳一起玩嗎?」
「好,妳坐後面!」
「你的車子可以借我開一下嗎?」
「不行,我是司機!」
「好啦!好啦!沒關係啦!」他一邊說,一邊開始拉走她的方向盤。
「不行!我是司機!」她堅持手中的方向盤不肯放手,二人開始拉扯……。

13. 誰說我是笨蛋?

他利用大椅子和小椅子玩車子遊戲,她在旁邊的三角架裡玩。他的車子開過來,她正好走出來,擋住了他的路;她發出小聲的埋怨,他說:
「誰說我是笨蛋?」
「沒有啊!」
「請你道歉!」
「沒有啊!我沒有說啊!」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允許

1. 拿別人的積木

遊戲中,他拿走她正在搭建中的積木,造成她玩具全倒塌,她說:
「你下次不要再這樣!」她將他手上的積木拿回來。
他轉身向旁邊的另一位小孩,並伸手拿取那小孩籃子裡的石頭,小孩不給他,他抓著小孩的石頭籃不放,兩人搶得尖叫起來。

2. 拿別人的杯子

他們兩個玩煮菜遊戲,她拿走他旁邊的杯子,他說:
「那是我先拿的耶,還給我。」她愣住了,順從地還給他。

3. 拿別人的大木頭

她以架子圍了一個大城堡,裡面放了很多大木頭。他跑了過來,拿走一個大木頭。
「你沒有跟我借,你要跟我借!」她說。
「你可以借我木頭嗎?」
「不可以!」並且伸手去抓他手上拿著的木頭。兩人開始拉扯木頭……。
「你們快點來幫我搶啊!」她開始對著城堡周圍的人喊叫。

4. 拿別人的小石頭

他將撿來的小石頭放入杯子裡,杯子放在沙坑上,又繼續在沙坑裡找尋小石頭。她正在堆沙堡,並且以小石頭佈置沙堡的外觀;她順手從他的杯子裡拿出小石頭準備裝飾在沙堡上。他看見了,伸手搶回來。口裡說:
「這是我的。」
「你已經有很多了!」她大聲說,並伸手搶。
他拿起杯子,將小石頭放進杯子裏;同時,趕緊跑開。

5. 拿別人的石頭

她在沙坑玩沙,身邊放著撿來的石頭。他經過她,將她的石頭拿走。
「那是我的石頭。」她立即大聲說。
「我想玩。」他邊說著,邊準備跑開;她則追上前搶了回來。他抓起一把沙子灑向她,並且大聲的說:
「我不喜歡妳了!」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教

1. 我替你收木頭

收玩具時,他還在堆疊積木,她上前要替他收木頭寶貝。她的收拾立即造成他建造中的玩物倒塌。他很生氣,用力的以頭部及身體撞她,嘴裡並且大聲說:
「我不要你這樣!」但她沒理會他,仍繼續替他收拾......。

2. 我替你收椅子

老師請他收椅子,她聽見了,也去收椅子。他向前搶回自己的椅子說:
「我不要讓妳收。」
「要讓我收,不然我就砍死你。」
「我要砍你。」
「我告訴你們,我爸爸很兇喔!」
「我爸爸更兇,他打人很痛哦!」
「我爸爸常生氣,會打死人喔!」
「你不要再說了,不然我要生氣了。」
一場「幫忙收椅子」的衝突,卻罵出一長串驚人的話語!

3. 我替你收玩具

收玩具時間,她還玩著積木,他上前替她收玩具,她一邊抱緊積木護守著,一邊也伸出腿,不停地踢他。嘴裡不斷地說:
「不要,不要,我要自己收!」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她在木板上堆沙子,他也拿了些沙子撒在她的沙堆上,她突然地哭叫了一聲:
「ㄜ~不要啦!」他嚇得馬上跑走了。

5.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

她在架子內遊戲,他想進入架子內。正要進入時,她將他推出架子外。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他說。
「這是我的家。」她卻緊緊抓住架子和架子上的掛布說。
「我可以進去。」他一邊說著,一邊準備拉開布,要進去。
「不可以,臭小孩!」她使勁的抓著布罵他。
「妳是臭小孩!」他的手放開,退離架子,也罵回去。

6. 又沒關係!

「你刮到我的腳了啦!你的指甲很尖耶!」她大聲的叫。
「喔!又沒關係!」他看了看她,無所謂的回答。

四. 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衝動,卻缺乏方向感

1. 大聲唱、又笑、又拉扯

孩子們圍成圓圈唱歌。他很興奮,唱得很大聲,又笑、又拉扯。和他一起牽手的她被拉得往前傾倒,很不舒服,哭叫起來。老師的眼睛看著他,示意他停止。
「是她拉得太緊了。」他恢復神智,立即為自己辯白。
「我沒有,是因為他用力拉我,所以我才往前倒的。」她委屈的說。

2. 力道控制不好

一群孩子在沙坑裡挖水道。她挖沙的時候,力道控制不好,不小心,撒到了他的身上了。
「妳撒到我了!」他告訴她。她沒聽見,繼續專心的挖沙。
他生氣的從地上挖起沙子,往她的頭上撒下。
「他撒我沙子。」她驚嚇得大哭起來,跑向老師……。

3. 雙腳突然踢起來

兩個孩子坐在毛毯上,他的雙腳突然踢起來,不斷地踢。結果,踢到了她。她很生氣,也開始踢他。兩人互不相讓的對踢……。

4. 踢人

早晨,進入教室,孩子們正整理著自己的餐盒。他安靜的坐在地上,她看到了他。她沒說什麼,笑笑的走過去,又看一看他,沒說什麼。接著,她走到他的背後,伸出腳踢他的背,踢了好幾下。他被激怒的站了起來,也伸出腳,踢她的腳……。

5. 硬要學人家的樣子

兩個孩子繞著教室又跑、又轉,他也跟著又跑、又轉。
「你不要一直跟著我們跑。」兩個孩子一邊對他說,一邊繼續繞著教室又跑、又轉;他也繼續跟著又跑、又轉。
兩個孩子拒絕他,停下來推開他。他不依,最後,他們拉著他離開。他不願意離開,開始躺在地上尖叫。

6. 任意罵人

「好醜喔!」他看著她的畫說。
「老師,他說我的畫很醜。」她快哭出來了,轉而向老師求救。

7. 打人

小達、小火、小水拿著積木玩骨牌遊戲。小達沒有積木了,伸手去拿小水的。小火看到了。
「這是小水的積木」小火一邊對小達說,一邊也伸手阻止小達。小達很生氣,舉起手來,往小火的手背打下去。
「我很痛,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小火說;但小達沒理他。
「小達,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小火又說了一遍:
「我沒有!」小達說。兩個人就要大吵起來了……。

8. 對著人滅火

他和她拿著繩子玩救火,他們在教室裡到處滅火。經過曉威時,他們快速的、認真的、激動的對著曉威滅火。
「不要啦!」曉威嚇壞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9. 推人、擠人

小朋友們排隊爬樹,他排在她的後面,當她爬上樹,又從樹上下來之後,他以為就輪到自己了。但是,她沒離開,反而又重新爬上去。
「不可以,你已經下來了,換我爬了」他拉著她的腳說。
「才沒有」她推開他,不理會他。他生氣了,以身體擠她,希望將她擠開;她也用身體擠他,不讓他上去。二人互相擠來擠去,他開始轉而以腳用力的踢她的腳……。

五. 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雖很認真,技術尚待成熟

1. 你的位子在這裡

他和她正在做「板子編織」,他將板子往前推,撞到了她的板子,她說:
「你不可以撞我的板子。」
「我沒有位子。」
她拿起已經推到她範圍裡的他的板子,放到他的面前說:
「你的位子在這裡。」
放好後,她回到自己的座位。才剛坐下,他的板子又推過來了。她說:
「我沒有位子。」
「我也沒有位子。」
她又將板子拿起來,放至他的面前;他的手推回去。兩人互推著他的板子,推來推去。

2. 我來幫忙,請妳還給她

他拿著布寶貝回到城堡時,她正拿著他玩過的木頭寶貝。他對她說:
「那是我拿的寶貝,請妳還給我,妳要向我借。」
「這是小安借我的!」她抓緊木頭寶貝,以防被搶走。
「我沒借她,是她自己拿走!」小安說。
「可是我需要啊!」心裡頓失依靠,她委屈的說。
「這是我借給小安的,沒有要借妳,妳要先問過我!請妳還給我!」
「對啊!請妳還給他!」小安說。
「我來幫忙,請妳還他。」坐在一旁,看了很久的小恩插入紛爭對她說。
「我也想要玩!」她嘟起嘴,難過的將木頭寶貝還給了他。

3. 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她將椅子圍成一個圈在圓圈裡玩遊戲;她在椅子上整齊地排放好毛線織成的紅貓、綠貓;在地上還放了一小塊紅色的毛線編織……。他看見了地上的紅色毛線織物,很喜歡的樣子,伸手就拿走了。她看見了,立即搶救紅色的毛線織物,並且說:
「這是我的。」
「你不要玩了,我在地上撿的。」他說。他的手並不願意放開,繼續搶著。
「這是我從櫃子拿的,是我的。」她哭著說
「妳不玩了。」他說。
「我喜歡紅色的。」她說。說完之後,她放開手,說:
「那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她看著他玩布偶,很有趣,她來到他的旁邊說:
「我想跟你一起玩。」她重覆了三、四次,他沒有回答。她忍不住,伸手去握他手上正玩著的布偶,他呼叫老師:
「老師,她沒有經過我的同意。」
「我不要,我不要。」她被拒絕,又被告訴老師;她放聲大哭起來。

5.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他要到寶貝櫃裡拿木頭,她正好在櫃子前面玩玩具。一不小心,他的腳碰撞到了她的玩具。她很生氣,伸手就要搶走他的木頭,她說:
「你弄到我的寶貝了,我要搶你的木頭!」她拉住他拿到的木頭。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他邊搶邊求情地說。
「我不原諒你!」她放鬆了手說。
他拿著木頭,安靜的離開。

6. 沒關係啦!

孩子們在戶外玩遊戲,她蹲在地上做沙球,他盛水經過她,一不小心,水滴滴到了她背上。
「你弄到我的衣服了。」她說。
「是妳自己蹲在那裡的。」他不以為意的說。
「沒關係啦!我進教室再換衣服。」她放鬆口氣的說。
「對不起!」他也立即軟化自己,一場可能的衝突消弭得無影無蹤。

7. 我好了,沒關係

午休結束時,她還沒醒過來。他一邊笑著看她,一邊則將她抱在懷裡的寶貝輕輕地拿走,放進寶貝櫃裡。她醒來時,找不到懷裡的寶貝。
「是『他』把你的寶貝藏起來了。」小真指著他說。
「請把寶貝還我。」她看著他說。
「我沒有拿啊!」說完,他神秘的笑著;而她,就要哭起來了。
「請把寶貝還給她」下午的活動就要進行了,老師看著他輕輕地說。
「現在就要把寶貝還給她。」老師又說了一次。他無趣地從寶貝櫃裡拿出她的寶貝交還給她。
「很好,你把寶貝還給她了。也請你跟她說聲『對不起』」老師鼓勵他。
「對不起,請妳原諒我……」他說。
「我好了」
「對不起……。」他仍繼續道歉。
「我好了,沒關係」她從被子裡站起來,又說了一次『沒關係』,他才停止道歉。

8. 我原諒你

「你弄倒我的積木了!我不舒服!」他看著倒塌的積木,表達他的難過。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沒有?」她認真的道歉。
「我原諒你。」他點點頭,心裡舒坦的樣子。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她在倉庫前盪鞦韆,一個小東西掉落地上,她放下鞦韆,撿拾掉落地上的東西。在一旁遊戲的他以為她不玩鞦韆了,立即坐上鞦韆,準備盪起來。她快步向前,抓住鞦韆繩,想要搶回來;卻看到站在不遠處的老師,眼神交會,她馬上對他說:
「請你不要搶我的」
「我也想要玩」
「那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接著,她讓他先玩,自己則在一旁玩輪胎鞦韆。

10. 請輕柔的地放回去,積木會痛!

老師唱:「收玩具囉!要回家了!」他立即把積木丟至寶貝籃裡。
「請輕柔柔的地放回積木,積木會痛,請你跟它說對不起!」她看見了,立即指正他。
「我知道了,我已經在心裡說過了!」他有些理虧的說。
「我沒有聽到,你要再說一次!」她模仿著大人的口氣,繼續糾正他。
「我已經說過了,你很奇耶!」 11.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
她和他在架子裡玩,她教他如何以繩子綁腳。小芊看著很有趣,也很想玩。但她不願意把繩子借給小芊。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小芊說。
「我很忙,所以沒有辦法,我不是不想借給你」
「小芊,我的借給你!」在旁的小妘聽到了,便把手中的繩子給了小芊。

12. 可以借我一下嗎?

他和她玩煮菜的遊戲,他順手拿起她身旁的杯子。她看見了,立即說:
「那是我先拿的耶,還給我。」他立即還給她。
隔了一會兒,他對她說:
「我想向妳借杯子,妳可以借我一下嗎?」他很誠懇的說;她點了點頭。
「謝謝妳。」他很高興地拿起她身旁的杯子,放在自己的前面。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上課時間,他哈哈大笑,笑聲驚動全班,還外加搞笑動作。她說:
「請你不要大笑,這樣很吵。」他沒理會,繼續大笑。她又說了一次:
「請你不要大笑,這樣很吵。」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啊。」坐在她旁邊的小緯說。

14. 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

她拿著積木當車開,一旁的他正在堆積木、蓋房子。他看到她開的車,也想要玩。
「妳的車子可以借我開一下嗎?」
「不行,我要開車!」她搖搖頭說。
「拜託,借我開一下下就好了。妳數到一,我就把車子還妳!」
「那邊還有車,你去拿那一台。」
「拜託,借我開一下,妳數到0,我就還你。拜託!」
「不行,我還沒開好!」
「拜託,請妳借給我啦!」他轉過身,向老師喊話:
「老師,我跟她拜託很久,她都不借我開車!」

15.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嗎?

排隊溜滑梯,他等得非常心急,因此自己排到她前面,插隊。他正準備要向前溜滑梯時,她也正好伸出腳要往前走,不小心撞到了他。
「妳撞到我了!」他理直氣壯地說。
「對不起,你有沒有好一點?」她很誠懇地看著他說。
「妳沒有誠心誠意,要再說一次!」他仍然很不滿意的樣子,而後面等待溜滑梯的隊伍已經大塞車了……。

16. 我喜歡你啊!

老師請孩子們坐好,她在櫃子旁邊坐好了;他,突然起身跑到她旁邊,使勁地想在她身邊擠出一個位置坐下來。
「你不要這樣擠,不要坐這裡啦!我不喜歡你這樣擠我」她說。
「可是,我喜歡妳啊!我要坐妳旁邊」他說。兩人繼續擠來擠去。

六.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

1. 我拿泥土灑你、我灑你蛋糕!

她盛了滿滿的泥土,放進鐵盤裡,上面還插著一支長條木頭。她對老師說:
「這是超級大蛋糕。」他看見了,立即上前,抓起泥土灑向空中。頓時,泥沙亂飛,泥沙掉落在她的衣服上;落在鐵盤裡裡的蛋糕,長木條也被弄歪了。
「你做什麼啦!我不需要!」
他不理會,仍然再一次抓起泥沙,灑向空中,灑向她,灑向蛋糕。

參. 打開「幼兒衝突」的知識,認識幼兒衝突的內涵

幼兒間容易產生衝突,幼兒間的衝突經常挑戰帶班的老師,尤其是新手教師!雖然如此,幼兒間的衝突卻也經常吵吵鬧鬧之後,很快地就又玩在一塊兒;不過,一會兒之後,他們可能又有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衝突再起。「為什麼人類一直不斷地有衝突呢?如果沒有衝突不是很好嗎?難道衝突是種需要?衝突滿足什麼需要嗎?衝突有意義嗎?衝突的意義是什麼?」我常自問。帥韻儀(民92)在研究企業管理的論述中說:「衝突為人類社會中難以避免的現象」(頁2)。原來,成為人類,自幼兒至成人,在我們的社會裡,「衝突」從未止息。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經常面對幼兒衝突的教師實在有必要更深入探究「衝突的知識」!我們需要更「有意識的」觀察幼兒的衝突,更「深入」了解幼兒衝突之所在,到底「衝突」在幼兒正在起步的生命中代表了什麼?需求?或具有什麼意義……?

從67位幼童,50個3-6歲的幼兒衝突案例裡,筆者試依幼兒衝突的具體行為與爭吵的聲音中分辨、分別出幼兒的衝突。計得自我中心、物權不清、人權不清、意志力主導、邁向和諧以及長期情緒受擾……等六種衝突類型。

幼兒爭吵的話語裡透露著幼兒成長的訊息。如果照顧幼兒的大人學會閱讀幼兒衝突的內涵,在處理兒童衝突時,必然會產生更新的調停與輔導。帥韻儀(民92)說:「衝突,同時具有建設性及破壞性」。我非常同意!幼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即在如何使破壞退去,而建設彰顯。以下我們將進一步認識幼兒衝突的成長訊息:

一.「自我中心」

1. 這是我先拿的積木!
2. 那是我的椅子!
3. 這是我的布娃娃!
4. 我要那個新寶貝!
5. 這是我先排的!
6. 是我先排的!
7. 你不可以超過我!
8. 你沒經過我的同意!
9. 老師,他插隊!
10.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11. 我要現在,現在!
12. 不行,我是司機!
13. 誰說我是笨蛋?

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因「自我中心」而產生的衝突共計13件,高居幼兒衝突分類第二名。讀者只需稍為仔細閱讀第一類型的幼兒對話內容之後,必能很明顯的看出,這一類衝突的主要語言內容是「我的」、「我是」、「我要」……。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趙丹丹(2004,編)在「中國報道」中的報導這麼說:

上海2~4歲的幼兒中有80.15%已經相當的自我主張,70%~80%的幼兒會說「我的」、「我是」,自主獨立的慾望也十分強烈,有的孩子18個月就喜歡說「不」。

台灣的幼兒如此,上海的幼兒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其實也相去不遠。因為,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只是被生下來;生存的意義在於為自己找到一個能產生生命意義的立足點。為了這一個立足點,並登上這個立足點上的寶座,幼兒「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對外界說「不」,彰顯自己的獨特性;需要自我主張,維護自我的權益;或命令別人、防範入侵、以牙還牙……等以自我保護。換句話說,幼兒的衝突不斷,但潛藏在衝突背後的其實是支撐、護衛幼兒成長的力量。

依循石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所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y)觀點論人,人所擁有的不只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身體而已,人類還有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清楚感覺得到的「生命體」、「感知體」及「自我體」同時存在每一個人類的物質身體之內。物質身體需要在母親的子宮裡懷胎十月後始能成熟降生,我們的「生命體」、「感知體」及「自我體」也都各有不同的孕育期及出生期。「生命體」在兒童換牙期,七歲左右出生;感知體與自我體則分別在十四歲及二十一歲出生。從出生至換牙前,幼兒最重要的任務是一方面孕育「生命體」,一方面成長「物質身體」。懷孕期間的生命體將專心地在幼兒的物質身體內依環境的變化及幼兒的需求建構並塑造幼兒的器官組織,使幼兒的身體強壯,並期使他成為世界任務中有用的器皿。生命體專注向內工作的特質與幼兒的自我中心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生命體需要向內專心的工作,幼兒時期的自我也需要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向內專注自我成長的工作。因此,幼兒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自然,也是一種必要的發展過程。我們看著是衝突的,對幼兒卻是「建構自我」的奮鬥過程。這是一種生命本質,潛意識的需求,幼兒自己完全不知道。

Karl König(1969)指出:幼兒吵架是有意義的相遇:當兩個小孩因為衝突,眼睛對上眼睛對看,有可能,那是幼兒生命頭一遭「自我意識」的覺醒;幼兒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階段是由幼兒的第一個反抗期帶動的。趙丹丹(2004)也提到:不管是醫學上的「違拗期」還是心理學上的「第一反抗期」,都是嬰幼兒自主獨立的萌芽。

經過對幼兒階段「自我中心」需求的理解,做為大人的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我們應適度的尊重、接納並適度地滿足幼兒的自我中心;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支持成長中兒童的發展方向,引導他們「合宜」的自我表達,並等待他們的成熟。若此,今日的兒童,明日的成人,他們的「自我」才能美好的成長。

二. 「物權」概念不清

1. 拿別人的積木
2. 拿別人的杯子
3. 拿別人的大木頭
4. 拿別人的小石頭
5. 拿別人的石頭

幼兒一方面容易本能、隨手的拿走別人的東西;本能的「自我主張」管教別人、侵犯別人;但當別人不願意被拿、被侵犯或被管教時,「主張與對抗」、「侵犯與保護」的衝突就起。另一方面,幼兒也正在內化生活規範,幼兒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卻能看清楚別人的錯誤。幼兒需要從「管教別人」的衝突中逐漸看見自己的問題,並學習「自我管理」;從「搶」別人的玩具中學習尊重、詢問以及「借用」的「社會化規矩」。

物權概念是人類意識進化的結果,從人智學的角度探究,人類的意識分睡眠、作夢以及醒覺三個不同發展階段(Steiner)。在睡眠意識期間,人類對世界的感覺是「一」。你和我之間沒有的清楚的界線,我的、你的沒有什麼分別。幼兒階段屬於人類初期睡眠意識與作夢意識的階段。當幼兒尚在睡眠意識狀態時,我們告訴幼兒「這個東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幼兒是難以理解的!唯有當幼兒逐漸成長,意識逐漸進入作夢或醒覺的階段,幼兒的世界才逐漸一分為二,逐漸分清你、我之間的那一條看不見的界線。當然,醒覺之後的成人還更躍進身心靈的分別成「三」的世界呢!

人類發展有其一定的成熟期,演化必須經歷時間,意識成為習慣必須累積經驗。以發展心理學來說,幼兒在四歲以前尚無物權的概念,揠苗不能助長,幼兒必須經歷時間、等待成長;需要透過衝突與修正的過程建立「物我與人我」之間的關係、界線,以及遊戲規則……。

三. 「人權」概念不清

1. 我替你收木頭
2. 我替你收椅子
3. 我替你收玩具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5.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
6. 又沒關係!

幼兒的物權概念不清楚,「人權」概念更不清楚。人權意識是一個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人權」概念的形成需要自我反省與自我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但是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社會人」對於許多成人仍然是一大課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人權」的奧義,想想自己,我們不都是還在「做事容易,做人難」上打轉嗎?

人權上,幼兒有自我中心、做事衝動,世界為「一」(我不覺得不舒服,你當然也不會不舒服之類的感覺)的問題。不過,時間經過,人將成長,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大礙;最難以跨越的將是幼兒環境中,大人對「人權」的偏差信念!從許多情況看得出來,人權的態度來自模仿與學習。在家庭環境裡,父母、家人之間,家人與親戚、朋友之間,以及這群人對孩子們的態度;在社會上,在幼兒園所裡,人們、老師、家長之間、老師與孩子之間,還有孩子與孩子間的「人」的關係如何,待人接物有哪些重要元素?友善、尊敬、歡喜……?還是冷漠、敵意、排擠……?這些是最直接影響兒童一生對「人權」的概念與態度!

四. 「意志力」發展階段

1. 大聲唱、又笑、又拉扯
2. 力道控制不好
3. 雙腳突然踢起來
4. 踢人
5. 硬要學人家的樣子
6. 任意罵人
7. 打人
8. 對著人滅火
9. 推人、擠人

七歲之前是人一生中意志力最堅強、最活躍的全盛時期,意志力的特徵是「行動」。幼兒喜歡做事,但缺乏目的與方向感,因為語言與思想的發展是跟隨在意志力之後,語言與思想是本著意志的「行動力」發展出來的。因此,幼兒容易以身體代替語言;動手是他最熟悉的溝通伎倆。幼兒可能很喜歡一個同儕,但語言與思想發展不足,不知如何表達時,幼兒有可能踢那個人、打那個人或拉那個人頭髮。孩子行為衝動、莽撞,打人或被打,多是在如前述的「睡眠」意識裡的「意志力」惹的禍。孩子不知道他那樣做是錯誤的!

七歲之前是人類意志力發展的階段,意志力可以說是神的恩典,是人類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幼兒生命頭三年能走、能說、能想的能力,即是「意志力」的行動本能(Steiner)。在逐漸成長中,「意志力」與「感官」結合,以好奇、探索、無懼,帶領兒童進入世界、體驗世界;「意志力」與「肢體活動」結合,靈活兒童的手腳技能;「意志力」更將與情感、思想及自我等結合,使我們成為充滿熱情、走正道、行善念、積極正向思想的人……。然而,意志力在七歲之前尚屬「睡眠」或「作夢」的意識狀態。因此,幼兒雖然充滿工作、行動的意志,卻總是製造麻煩、招惹衝突。意志力不可能直接訓練。訓練兒童意志力就像是對睡著的兒童規勸他醒來時要乖一樣沒有效果(Childs,1996)。意志力訓練的基礎只能單純反覆、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樣的事;一天復一天,一週復一週,一年復一年或更長久的反覆;這也是習慣、習俗建立的主精髓。幼兒衝突也是一種不斷衝突,不斷喚醒,不斷修正的成長方式;沒有衝突,人類也難以成長!衝突、錯誤與修正是幼兒成長的預備與必經的歷程。幼兒園所需要成為未來社會人的社會化操練場,成為全人發展的培育基地。

五. 邁向和諧

1. 你的位子在這裡
2. 我來幫忙,請妳還給她
3. 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5.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6. 沒關係啦!
7. 我好了,沒關係
8. 我原諒你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10. 請輕柔的地放回去,積木會痛!
11.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
12. 可以借我一下嗎?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14. 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
15.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嗎?
16. 我喜歡你啊!

帥韻儀(92)引述柯索的話:「衝突是一種社會事實,且有其積極意義,即在現代開放社會中,透過不同意見的表達,與社會結構的調整可消除各種不滿因素,而形成更穩固團結的社會。」暴露在大人眼前的幼兒衝突類型,讓我們有機會更近一步了解幼兒,也更有機會幫助消除幼兒成長中的困擾。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令人訝異,也令人欣慰的出現「邁向和諧」的案例。這是預期中沒有想到的一種衝突,而且竟佔所有衝突之冠,計有16例。這16例昇起了教育的曙光,展現了教育的希望。Gloeckler(2002)說: 「我」的概念很難掌握。「我是誰?我究竟是誰?」我們常常自問。

「我不要!」兩、三歲的孩子跺腳說。
「我不要做父母、老師眼中的自己!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說。
「我不知道我是誰!」摸索中,「我」開始了一生自我、真我的追尋。

我們即將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並不真正知道。然而,當生命往前推演之際,我們與世上不同的人、事、物相遇,我們也同時累積自己對世界的概念。每一個相遇與形成的概念都影響著我們往後的方向,沿著這條神祕的命運路線,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自我的道路。從娃得福幼兒邁向和諧的衝突中,我們看見,雖然幼兒依然衝突,但幼兒的衝突裡已出現了明確的方向、退而求其次、主動提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放、得饒人處且饒人等的調整,幼兒展現往上成長的力量,形成統整自我 的精神。

六. 情緒干擾

1. 我拿泥土灑你、我灑你蛋糕!

帥韻儀(民92)根據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論(Stimulus-Response)敘述:
當一個人對於自我範圍受到外來侵入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有些人採取消極的退縮,但有些人卻採取自我保護的反抗,甚而使用武力,造成衝突的形成。但由於此種自衛機制作用,並非對於刺激本身的真正了解,常由於個人認知上的錯誤,而導致錯誤的反應,因而造成個人與個人、群體與國家間的許多衝突。 同時,帥也談到:

功能性的衝突可以改善團體效能……,興趣及好奇心,並提供緊張時宣洩的管道,同時亦提供自我建設和變革的環境。

反功能性的衝突,失控的對立局面衍生不滿的情緒以及無法解決共同的心結,導致團體瓦解。阻礙了溝通的管道,降低了團體的凝聚力,將鬥爭置於團體目標之上,導致團體功能的停頓。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會沒有緣由的,習慣性的攻擊。這類幼兒的衝突不似前述的功能性類型的問題,而是反功能性的問題。這一類型的幼兒衝突是幼兒家庭問題或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幼兒的衝突只是突顯問題,他成為家庭或教育問題的代表。幼兒園所的教師團隊花最多的時間對這類型的幼兒做兒童觀察與研習、與父母 協談、為幼兒禱告、做個別的照顧。「愛」是幫助幼兒最好的療癒,通常,只要我們將「愛」與「心」擺上,我們會訝異的發現幼兒驚人的進步!

結語:

本論述,筆者以石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所創立之人智哲學(Anthroposophy)為基礎,並以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內十一年多來的理論與實務現場經驗,以及半個多月的 50個3-6歲的幼兒衝突現場資料蒐集整合而成,探討個人在教育工作生涯中對幼兒「自我」成長的關懷,在「分類」上恐有不夠科學之處,或有疏漏,敬請指正,不勝感激!

「幼兒衝突處理」是一門深奧的教育藝術,是幼教師工作中的一項大挑戰。從處理兒童行為的經驗裡,我們發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不只是政治的胸懷,更是每一個邁向「社會的全人」必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只發展「獨善其身」,我們恐怕只是停留退化在幼兒園小班的「平行遊戲」階段。茲列出娃得福園所中幼兒衝突的處理原則,以資分享與討論:

1. 儘可能滿足幼兒「自我中心」的需求;愛可以無限,但規矩仍須明確;
2. 建立「界線」,等待成長;
* 反覆制止不恰當的行為,可強制暫停「遊戲」一分鐘以喚醒知覺
* 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 老師要求犯錯的幼兒說「對不起」,並「安慰」對方至對方「原諒」為止。
3. 透過工作與遊戲幫助兒童感官靈敏發展,使意志力有方向與目標;
4. 學習解決問題:不重視對孩子說理,重視教導與執行;不說教、不說道理,但要「邁向」真理,真理不是「雄辯」,是「執行」!教導承認錯誤,安慰對方,儘快和好,和好才是真理。
5. 不說教,但創造充滿想像的「規範故事」。


參考書目

帥韻儀 (民9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13-14;24

趙丹丹(2004)上海幼兒「叛逆」早,中國青年報,收於中國報道[線上資料],來源: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4/01/16/108@45841.htm [2004-01-16]

Child, G.(1996)Education and Beyond:Steiner and the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Floris Books.p.117

Gloeckler, M(2002)The “I” and its Destiny. (A. Cameron Trans), Star Weavings, No.27(Autumm Winter).

König, K(1969) The first 3 year of the the Child. Anthroposophic Press, Inc, Inc. Floris Books.

Steiner, R.(1988) The Child’s Changing Consciousness and Waldorf Education. Anthroposophic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23 )

Birthday Story / 生日故事

書名:GATEWAYS
ISBN:9780946206513
譯者:徐明佑

Birthday Story(P53)


曾經有一個大天使和一個小天使,大天使帶著天使拜訪著一間間的房子,小天使在太陽的房子裡工作著,她也在月亮的房子和星星的房子裡工作,當他完成了在每一個房子裡的工作,小天使收到了一個禮物。有一天小天使說:『我要去地球工作』大天使說:『好,該是你去地球的時間了』我會照顧好你的翅膀直到你回來,因為現在你將變成人類的孩子。之後大天使拿出太陽、月亮、星星的禮物,並且把它變成聲音、音調和音樂。大天使說:『當你在地球上時,你將會聽到這些禮物發出你名字的音樂聲,而那將會給你力量去做你所選擇要的在地球上的任務』

老師從壁爐的天使蠟燭上,點亮在身邊鍍了金的棒狀蠟燭,並在他面前用有意義的姿勢握著。

『再見,小天使』,『再見,引導天使』,而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禮物的聲音環繞著他,那個孩子下了彩虹橋。

老師和壽星慢慢向前走了幾步

他進去了他準備要開始新工作的房子,而那裡有一個媽媽和爸爸等著他。

老師用他空出來的那隻手把壽星抬到媽媽的膝蓋上。

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到來可以讓他們照顧是非常喜悅的,並且說:他的名字是…

老師把燭台拿低,並點亮了放在蛋糕的中心,生日桌的中間那根大一些些的生命之燭,而當他亮了生命之燭時,老師則輕輕的重複著『XXX,是他的名字』

老師握住在他前面的蠟燭,在椅子圍成的圓圈中間走了一個大圈,說了三到五個小事件及經歷(例如:餵、坐、爬,走第一步…等),是他在一歲的時候當他弄清楚父母在先前幾日照顧他的生活,走完了圓圈,老師點亮了第一根小蠟燭,擺在木刻的木環上圍繞著生日蛋糕,上面寫著:『而且….一歲了』

老師在在胸前握著蠟燭,在椅子圍成的圓圈內走了一個小一點的圈,說了三到五個生命的事件及經歷(例如:第一次走、第一次說、洗澡、把爸爸的廢紙簍弄空…等)當他弄清楚在他們之前爸爸媽媽照顧他二歲時的生活。老師把圓走小,老師點亮了第二根在圍繞蛋糕的木刻木環上的小蠟燭。

『而且…XXX兩歲了』

老師繼續走更小的圓圈,而且他說了一段在這些年中,孩子生活中的情節,而且他點亮了另一根蠟燭,直到所有的蠟燭都被點燃,在最後一圈老師說:

『而今天…六歲了』

老師把蠟燭拿去媽媽那邊,媽媽吹熄了火焰,而且老師把蠟燭拿開,每一個唱著第一首的生日歌,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祝你生日快樂』爸爸媽媽和壽星來到了生日桌並且看著老師做好並帶來的卡片,並且呈現給每一個孩子看。壽星吹熄了蠟燭,打開了窗簾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而早晨像往常一樣繼續。在衣帽間的程序之後,孩子回到了幼稚園吃早點心,壽星的盤子圍繞著花朵,桌上也擺著蛋糕和蠟燭,在唱完了『Grace』之後,壽星切了蛋糕,拿著並環繞的發給其他孩子。

在午餐時間,當孩子站在圓上開始唱再見歌,壽星拿一個籃子,並且把每一樣東西從生日桌上撿回去。當孩子和老師唱著再見歌,他站在圓的中間,手臂握著籃子。隔天的早上他把空籃子還了回來。

M.Meyerkort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幼兒生活規範 ─《親師約法十章的概念》

F1000031.jpg

一. 愛
溫柔的對孩子說話;用心、認真的愛孩子,每個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為困擾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納說:「沒有愛,沒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愛,什麼事都可 為。」又說:「愛是創造,是無私,愛使我們進入從未來流向我們的時間洪流(Steiner, 1998, p.10)。」愛使我們有未來!有愛,就有盼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浮萍相聚,對未來沒有把握;但因著愛,人們發出關係再續的期望,人們期望的意志造就了未來時間洪流,使它向我們奔騰而來;萬物或學問的發明也是一樣,因著興趣與熱愛,人們願意投注時間,全心追求,未來的時間洪流即向我們奔騰而來。

愛是一切學習的根本,特別是生命頭七年,一個刻薄、不信任、缺乏愛心、言行不一的教育環境會使兒童的成長受阻,產生困惑、錯愕、受寒的感覺;甚至導致他往後的生命、身體及道德失調、衰弱。反之,一個對將來人生充滿希望、信心、勇氣十足的孩子,他會在未來熱情肆放生命活力與能量,能組織幸福美滿的家庭,能淋 漓發揮與生俱來的相信、模仿、創造及思想等特質能力。他能如此,原因不一定在他有物質豐厚的童年,不在他有金錢富裕的家庭,而在於他是否擁有溫暖、和諧、 富愛心的成長環境。幼兒只有一次童年,教導幼兒是非常有求有償的事,幼兒的未來發展決定於我們能否成功的導引他們經驗生命的美好,是否能成功的減少他們對人性、人情上的不安全感與懷疑;(Edmunds, 1992, p.26)。

宇宙天下,幾乎所有的潛在生命都朝向陽光,有陽光,潛在生 命就有孵化成真實生命的可能。愛如同溫暖的陽光,教育有愛,就如同潛在生命有了溫暖的陽光,父母、教師的愛可以孵化出兒童的潛能。很可惜的,有一些老師或父母心底非常的愛孩子,但是他們選擇嚴厲、冷酷的方式管教孩子,以致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他們的嚴 寒,於是孩子害怕人、害怕做事,對人、對事很冷漠、沒有同情心,甚至對環境產生相對的嚴厲敵對態度;或者反過來,過度黏人或愛告狀、愛哭…等都是愛領受不足的結果。
我曾經與一個行為上有困擾的母親會談,她說:

「我的孩子實在太貪心了,我已經愛他很多了,他還是嫌不夠!」

「真的?」我說:「我和你正好相反,我很努力,很用心的愛我的孩子,但我仍然覺得不夠,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努力的愛他。我的孩子已經大到我完全抱不動 了。前幾年,在游泳池裡,我發現在水裡我仍然可以像他兒時般的抱他,搖他,我覺得好快樂!我也謝謝我的孩子願意讓我在游泳池裡抱他搖、搖、搖…。我的孩子常告訴我:『媽媽,謝謝你這麼愛我,你的愛讓我覺得我很有力氣。』」

最近在園所的「家長成長營」中也有一則感人的父親教養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小明犯錯,爸爸準備請兒子「站一站,想一想」(這是我們娃得福的唯一處罰方式),但是兒子與老爸討價還價說:

「爸爸,我不要『站一站,想一想』,我下次不再犯錯了!」

「不行,你常常說下次不會,結果還是犯錯!」爸爸說。

「爸爸,我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請你原諒我。」

「原諒?好!那請你告訴我,什麼是『原諒』?」

小明想了好久,最後回答: 「爸爸,原諒,就是愛我。」

最後,受感動的爸爸選擇了原諒他,愛他。只有飽受愛滋養的孩子才能那麼自在的要求原諒,要求愛!而大人也要清楚孩子的行為規範絕非一次就能成功,那需要時間,唯有時間能幫助人類建立習慣與行為規範模式。

二. 以身作則

我們從自己開始,認真的使自己成為「值得模仿的人」;同時用心以愛,以真誠,以參與,以喜樂工作的態度面對周圍的大人、小孩與環境;努力將抽象的想法與概念轉化成看得見的行為呈現。

幼兒階段最大的學習本能就是模仿,我們可以從幼兒走路、說話、思想的發展觀察幼兒的模仿本能。幼兒看到站立走路的大人,他就站立行走,如果嬰、幼兒在森林 裡被動物養大,那麼,這個孩子也就只會在地上爬;說話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孩子由台灣人養大,他就說台灣話,若同一個台灣孩子若交給美國人扶養,那麼,即便 他是台灣人,他也只會說美國話,不會說台灣話了;父母或師長如何思想,孩子也就如何思想,如果大人看不慣動作遲緩的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對慢動作的孩子罵: 「笨蛋!」

模仿是幼兒自發意志的行為,是經由意志,展現他對世界訊息的反應。若能好好開發,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為兒童未來自我創造的活動 基石。所以,有經驗的教師知 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兒意識較淺、較夢幻的時候,運用「活動,模仿與示範,規律與反覆」的引導,影響、修正幼兒的行為,以使兒童身心靈發展健康。

有一天,凡凡、平平的媽媽對我說:
「以前孩子的爸爸常對孩子說:『你不乖,我揍你哦!』結果,那一陣子,三、四歲的平平就常說:『我揍你哦!揍你哦!』他每天就這樣「揍來揍去」的說…。另外,有一次,我很生氣,不知怎的氣得就拍了桌子,沒想到隔了兩天,我們凡凡竟然也拍桌子兇他弟弟…。我和他爸嚇壞了,學乖了,從此謹慎言行,再也不敢隨便說話、亂發脾氣了…。」

園所裡打人、打架、沒有禮貌、說不好聽的話、愛批評人,或有情緒困擾的孩子,通常其父母多是傾向以批評、責罵或體罰面對幼兒常規的。大人以為體罰、責罵、 批評可以制止幼兒的不當行為,沒想到不但不能制止,反而讓最具模仿能力的孩子學會了對人暴力、批評、說不好聽的話…。若希望幼兒喜於美善,惡於邪惡;大人 應先「以身作則」!大人必須是注重美善、注重情意,自愛、愛人的典範,大人必須自然的流露出積極、正向,安靜、穩定的行為模範,孩子行為才能良好而穩定, 因為孩子一直都在模仿我們!

兒童的行為反映出我們對他的教育與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教育!好模範遠比命令或指導重要,孩子通常多注意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說了什麼。一定要記得,真實的舉動對孩子最有價值,在孩子面前,我們的一個每個動作都是很有影響力的(Grunelius, 1996, p. 30)。

三. 規律的生活

良好的人格、性情奠基於兒童時期規律、和諧的日常生活環境。娃得福園所的課程活動以規律與反覆為原則;強調以規律、反覆的生活健康幼兒的身體、培育幼兒清楚的時間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建立幼兒堅強的意志力。

以幼教現場言,課程活動安排對幼兒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教室內行為規範的問題,也多半來自課程的計畫與經營。一個結構清楚的課程可以使幼兒一方面活 動,一方面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幼兒就能因而比較安定,不容易產生焦慮或偏差的問題行為。反過來,如果幼童每天過的生活,進行的活動是不定的,幼兒就會興 奮、緊張或不知所措,甚至於無聊,這樣,就容易引起問題。我們的身體需要穩定的呼吸維持健康的生命,幼兒的生活與課程也需要穩定、規律的活動維繫發展。老 師若瞭解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重要,懂得滿足幼兒的發展與需求,知道引導幼兒的方法,做他們覺得有趣的事,幼兒就很少會發生問題。例如,課程安排中,一天至少一次規律的,如呼吸般的帶孩子「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幼兒的思想、情感及意志的能力就能穩定而活潑、有生氣的開展(Wilkinson, 1993, p.68)。我們常看到一些在教室裡很棘手的孩子,一到戶外,他們就成了最健康、最快樂的好孩子。我們應該多提供機會,使他們經常體驗自己是好孩子的感 覺。

在教育工作上,台灣父母最大挑戰之一即是為兒女建立規律的家居生活。有些父母雖然準時下班,但是,回到家後還有事要忙,或者有好電視 想看,等忙完或看完電 視,已經很晚了,看著孩子還沒睡,就開始生氣或指責孩子吵鬧要父母陪,不肯獨自先睡。其實,一樣的道理,真的不是他「不肯」,是他「不能」!他還小,他是 幼兒,他真的需要父母陪伴!而這些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床的父母也常抱怨孩子不愛吃飯,或吃一頓飯吃好久,或邊吃飯邊看電視…。

父母的角色的確難為!父母必須為孩子改變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尚未準備好作父母的大人總很難捨棄自己的角色,這些父母也許不自知,但他們總是愛自己的自我 角色或工作角色勝過愛孩子的父母角色,他們先管自己的事,再理孩子的事。然而,可知道?幼兒的身體器官正在成長,他需要大量的睡眠。再者,史代納說睡眠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之一,睡眠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情緒好壞;工作、學習以及思想能力靈敏與否…,睡眠深深的影響我們的身心靈成長。當孩子沒睡飽,他的情緒 就容易產生吵鬧、過動、愛哭…等困擾。常規訓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規律的生活!從園所工作中,我們明明白白看見不規律生活加添在幼兒身上的困擾,我們很心疼 孩子,因此特別就日常的上學困擾與家長共切磋:

1. 太早或太晚來園或離園,特別是遲到及晚歸的孩子容易在群體中產生疏離感。

2. 遲到的孩子難以進入團體,難以專心學習。就團體動力發展而言,孩子每天入園都需要有暖身的時間,需要慢慢的開始與同儕交誼,進而形成團體…。當團體形成時,團體自然會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這時,想要參與團體的任何一個人就得多花力氣才能擠得進團體;但是,一般遲到的孩子會比平常較沒有力氣,會變得不好意思,若再要他花力氣,實在太難了;然而,不能進入團體的孩子,通常也就很難專心學習,因此,有些國外的娃得福園所直接建議遲到的孩子那一天就不要來園所 了。

曾經有一次,為了使家長有機會親身體驗孩子們的活動,我們特意舉辦了一次家長的遊戲課程。首先,我們請家長玩半個小時的娃得福玩具, 然後,再與家長們進行 經驗分享與討論。沒料到竟然有一位遲到的家長說:「對不起,我因為遲到,我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所以我沒有辦法參與。」遲到竟然不只使孩子,也會使大人無法施展能力呢!遲到了就真的很難參與遊戲了!可是,幼兒必須透過遊戲學習,沒有遊戲就等於沒有學習了!

3. 陪伴孩子早睡,不過度隨孩子的意願行事,讓孩子知道並學習早起上學、不遲到是父母與兒女共同的職責。

4. 不晚歸是孩子學習「適可而止」的根本:上了一天課,孩子累了需要休息;如果孩子不回家,還想玩,父母、老師要幫助孩子「適可而止」以儲備明天的精力。

5. 儘可能簡單、平凡的生活,不要看電視、玩電動、不要到大賣場、百貨公司;儘可能不要邀一群孩子來家裡,或一群孩子去別人家。孩子的穩定成長需要的是簡單、平凡,不是興奮、刺激的生活。

四. 簡單、正向、積極的語言

對幼兒的違反常規大人應該做的事是:以簡單的語言請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為,並且,同時指引他做對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團體的範圍,只要走到他身邊,也許牽著他的手,以溫柔的聲音,簡單、清楚的告訴他:「不可以超過這裡(或這條界線),請過來這一邊。」說過之後,千萬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告 訴,反覆的叮嚀對建立常規是最基本的功夫。

語言(speech)與說話(speaking)在道德教育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孩子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顯示出幼兒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說則是他人格形成 的要素。如果大人經常指責、批評、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縮、膽怯、沒信心或愛批評、愛管別人!因此,大人越能將說教、批評轉換成好的指導語,對孩子越有幫助。孩子身邊的大人一定要說適當的、正向、積極的話,除此,還需努力加耐心,加堅持才能建設自己教養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為兒童的好模範 (Wildinson, 1993, p.64-65)。

五. 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 的能力。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諮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 「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 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他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 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家長應如何對幼兒做常規訓練?尺度如何拿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可是回到家就變了個人似的很會找麻煩?

娃得福的全體教職員努力、用心、認真的學習將「情緒的外套脫在園所外」。面對幼兒,我們小心的不做、不說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兒規範的前提:不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幼兒的偏差行為,需要的是教導,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樣生氣的!

人的相處,感覺好壞是互動的結果。孩子有暴力或情緒化現象,很多時候是對某些情緒的學習與反彈。我們很難忘記一些我們看過的充滿憤怒的眼神,我們也接觸過全身充滿恨的小小孩,這真是令人心痛!身為師長父母的應謹慎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Gauci & Hanna, 1997)。

父母情緒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1. 孩子偶爾帶學校的情緒回家,例新生來臨或建立規矩時;請接納我們常接納孩子從家裡帶來的情緒,請多愛孩子少對孩子過於嚴厲

2. 不要問他一些對人或對學校懷疑的問題
請相信學校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

3. 用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用腳飛翔的女孩的故事

4. 多反省

5.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

另外,有一些父母認為上托兒所、幼稚園不過是玩玩而已,去不去無所謂。殊不知孩子一直在瞭解大人如何在宇宙間運作生命,如果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如何學習負責,如果父母很小看一些生活所示,孩子如何能尊重生命的點滴?

七. 除了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請給孩子自由

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品。

1.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自己,例如天氣很冷,他卻不肯在戶外穿上外套。

2.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別人,例如吵鬧、罵人或打人;所有健康的孩子都喜歡玩,也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孩子需要瞭解,火爆攻擊是不被接受的,絕不可危及他人的健康及安全。任何爭吵,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受到照顧,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苦惱被接受,對於攻擊的孩子,應立即帶開,對於受攻擊的孩子應及時予以呵護、安慰。一個經常攻擊人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受歡迎,同儕的排擠反而會是幼兒更大的困擾,我們應與家長合作,對他做個別處理,以幫助他適切的轉化內在衝突。輔導之後,老師應引導孩子瞭解重新自我控制、勇於修正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尊敬的。

3.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物品,例如亂丟玩具或拿蠟筆在牆上塗畫,大人就應該清楚堅定的說「不」(Grunelius, 1996, p. 29)。

幫助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大人應儘可能包容孩子,應儘可能使他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與經驗,盡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輕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時,應先停下來想:此時,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若非得介入,應以遊戲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溝通。因為,當孩子越沈浸在遊戲中,就會越抗拒介入; 當孩子能安全的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時,大人就不要急於介入,這樣,其他在旁觀看的孩子們,才能學習到正向解決爭吵的方法。孩子必須學習不要老是由大人來教他們如何公平遊戲、如何重整混亂。(Wilkinson, 1993, p.66)。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 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 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在娃得福幼教行為規範中有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因此,幫助幼兒能在吵架中說「不可以」以 表示停止,且一旦出口,必受到尊重!

娃得福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除非他們觸犯規範三要素。

八. 若必要考慮處罰時,處罰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連:

家長應如何管教兒女?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罰方式?

處罰的目的在於修正行為,不在「給你個『苦頭吃吃』,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吃苦頭』重要的是修正行為!

規範的目的在於引導兒童健康的情緒、道德、精神與思想發展,引導兒童「正當行為的責任感」,引導兒童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 (Oldfield, 1999, p.3)。如果幼兒不能負起正當行為的責任,處罰就成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處罰,或只是宣佈一個孩子作錯事,這樣,很少能真正幫助孩子。處罰絕不能傷害到孩子的心,處罰必須具有使幼兒『好起來』的特質,處罰的目標應是彌補錯誤、修正行為,比如東西砸壞了,那麼,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傷了另一個孩子, 那麼,一定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錯,然後尋求補救,也許需要向對方道歉,也許需要安慰對方,也許雙方都需要道歉與安慰。 (Wilkinson, 1993, p.70)。

九. 重視此時此刻,重視孩子的感覺

為什麼每次有客人來,或去別人家作客,孩子特別不聽話?

處理幼兒常規切勿在事後幼兒早已忘記時再處理,一定要在發生問題行為的當時作修正或幫助。如果選擇事後處理,只有說故事那一方法可行。有些父母很顧顏面, 不在人前責罵孩子,但是回到家就算總帳,給孩子好看,使得孩子總處在莫名的驚恐中,情緒慌亂,時好時壞。也有父母白天不動聲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覺了, 再對孩子「吾日三醒吾身」,告訴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錯是…,第二錯是…,第三錯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帶著我錯、錯、錯的自我概念進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會做錯事的錯人了!

教育孩子是何等神聖、重要的工作,與顏無關,如果我們很清楚如何處理幼兒常規,如何幫助孩子修正他的偏差行為,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別人如何想我們或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並不責罵,也不對我們的孩子做人身攻擊,侮辱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犯錯的當時,我們只有很簡單的必要的指導語,溫柔而堅定,例如告訴孩子: 「請不可以那樣做,或那樣做不禮貌,我希望你…。」

十. 家庭、學校,父母、師長合一的教導

如果我們不尊重學校就是教導孩子不尊重學校。

如果我們與學校對立就是教導孩子與學校與人對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合一孩子。將來要進入社會要與人和諧相處進而發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與信念。

結語:幼兒生活規範與教師的道德能力

真教育不應是知識的填塞,而應是「人的學習」的教育。我們幫助孩子,孩子也幫助我們,經驗、領悟助人與被助都是同等重要的學習。只助人,不願被助就不能謝天;只有被助,太依賴就不能自我負責。父母師長唯有覺醒、坦然面對自己與孩子在教育上的相互關係,不自以為是,也不莫衷一是,孩子才能成為自由的人,才能 遠離常規的困擾,而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從而落實。

史代納教育著重道德教育之初應先修三個主要美德:感恩、愛和責任。在需要幫助的幼兒面前, 我們應思想真誠,心懷感恩,並且更進一步,時常表達對人、事、物的感恩之情,例如在日常飲食,在欣賞大自然時,對造物者道謝…。當幼兒的周圍環境、大人都是感恩與愛的表達,孩子就會開始模仿,孩子的常規就不致離譜。甚至,孩子成為人的責任就自然的展開了(Wildinson, 1993, pp. 64-66)!

因此,相對於教導或處理幼兒的行為規範,大人應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處事與為人,或者更貼切的說,大人應先處理好個人的道德規範。道德是人類高尚的心靈思想與執行的意志交互而成的作品;道德繫於人心底層深處,沒有行動就沒有人知道,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必須透過身教、榜樣和日常的生活,才能由內而外呈現道德的美。但是,道德的呈現並非自然發生的,而是需要倚靠教育!道德的過程需要學習,如何結合思想及意志的力量需要學習,如何成為富涵道德生命的個體更需要學習(Blunt p.104)。如果教育能真正落實道德,以道德啟發、開展幼兒的生活過程,那麼,很多常規的問題即能自動消彌,現代社會的問題與病兆也會自然消失。

希望成為人類老師的人應是一個願意追求真理、追求靈性成長的老師,同時,他絕對是一個願意無私奉獻自己,為人類服務的人。在教育兒童之先,史代納認為教職的道路即是靈修的道路,每一位教師均應學習靈修,靈修其實也即是道德訓練。

史代納對道德發展要件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1. 放棄對人的論斷和批評,改以成熟、尊重、敬虔及奉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2. 發展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懼、勇敢、熱愛工作的態度。

3. 冷靜、耐心、堅持。

4. 克服自誇,發展穩定、有良知的個性。

5. 無論高興與否,均保持鎮定、安靜的臉,且仍對世界懷抱積極、正向的態度(Blunt, 1995, p.48-49)。

轉載自台中娃得福幼稚園電子報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華德福教育的幾個觀點-陳瀅

F1000034.jpg

兒子剛從群巒擁抱的有機農場回來,他去了三天。第一天全班同學(包括一位噸位非常可觀的大偉)在兩位老師及兩位媽媽的護航之下,從學校越野六哩(約十公里)的踏青步道健行抵達農場,花了四小時。途中順道觀察辨識動植物如何在溫暖的春日裏甦醒。

我在下午三點開車至農場時,有的在休息聊天、有的踢足球。接下來,農場的工作人員以遊戲及帶動唱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的特性及重要性;又帶領大 家分組做一些農場的例行工作比如:餵雞、收集雞蛋、換水、打掃雞舍、趕雞入籠、洗雞蛋等。晚餐由一組同學幫忙準備,一組負責繕後清理,之後就是大家最期待 的營火會和夜間健行。

夜間健行是這群小五生最期盼、最刺激的活動,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頭戲(之前的農場工作,他們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 方學習,基本熟悉農場的作業)。我們從有燈光的客廳漸漸走進一片漆黑,只有月光與星光的野外。不帶手電筒,眼睛在此時失去作用,每個人必須藉由耳朵去聽、 腳底去觸探腳下的大地、皮膚去感覺四周的環境。之前在較昏暗但還可辨識的地方,大家學習認識眼睛邊緣視力(peripheral vision)一旦進入夜的懷抱,眼睛中間視力在沒有燈光的野外便得到休息,邊緣視力變得活躍起來,此時天上的星辰特別明亮,有人看見流星飛過。回程時, 嚮導讓孩子們有機會單獨走一段路,前後兩人相隔約二十秒鐘,感覺一下孤單夜行的大自然,細細機會身體感官之間的微妙聯繫。當再見到遠處的燈光時,有種說不 出的溫暖,卻也對滿天的星斗依依不捨起來。

第二天的日間野外教學、農場工作及夜間健行雖然行程緊湊,卻難不倒這幫精力充沛的孩子們。第三天早上,他們帶著白己準備的乾糧,從農場走三小時回到學校。

諸如類似的遠足(field trips)或戶外教學,在兒子的華德福小學生涯中,是一年比一年精采與艱難。從他幼稚園的半日遊、一年級在外過夜一天開始,每年增加一天,到四年級時他 到車程六小時外的自然活力農耕農場過了四天的農場生活;而今年五月將到北加州莎思塔山(Mt.Shasta-印地安人的聖山)的戶外學校過五天;還有一場 仿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看到兒子從種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習到書本上沒有教過的東西,過一把古人如印地安人、西部拓荒時期的生活,親身體會人類在不 同階段、不同方式、不同行業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他的經驗在不知不覺中豐富起來,人生思想也在默默中豎立修正。

最感欣慰的是這些活動都是在大自然的教室中進行,沒有現代科技如電腦、電玩或僵化的紙上談兵,也沒有無止盡的作業練習。戶外教學的老師或輔導員不止教導自然知識,更以身作則而傳承著一種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生活態度,灌溉這些幼小心靈以慈悲喜捨之法水、質樸勤奮之觀念。

兒 子的華德福經驗羨煞不少朋友,他們對他短小輕薄卻隨意發揮的功課、創意十足的美勞及豐盛無比的校外教學生活發出讚嘆,巴不得自己也有機會過過這樣的學校生 活(我就是以極雀躍的心情成為他們某些遠足的監護人-chaperone);也有一些朋友在欣賞之餘,不免提出問題,比如:杜會競爭力、學業成績、與主流 社會融合等等,華德福學校出來的小孩能否克服。

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我總是會問: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優先考慮的?撇開學費不談(本校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學費折扣)你要找什麼樣的學校來教育孩子或為孩子量身訂做適合他的學習環境?這些不是簡單的問題,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找到符合所有條件的學校。

選擇華德福學校,我所著重的是孩子性靈的成長及自然的教學。自己嚐過填鴨式和聯考式、以分數至上競爭至上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再步上大人的後塵,在激烈的競爭 中失去他該有的童年童趣;我們也嚮往華德福教育所階櫫展望的:讓孩子成為『全人』,一個均衡成熟靈性的世界公民。一旦這樣的養成教育成熟,他的社會競爭力 不會少、學業成績不會低、主流社會更是喜歡這種有團隊精神且EQ不低的人智畢業生(容下次文章介紹)。

最近讀到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提到幾 項近幾年來的科學研究,說明華德福教育也可以是健康的選擇。文中提到史丹勒博士強調適當的教育可以刺激生命而增進長久的健康,華德福學校每天生活的韻律以 及足夠的肢體活動如:音語舞、課堂遊戲、運動、體育、園藝及勞作(有的學校還有木工)等,對孩子的健康有益。作者波布羅斯基(Thomas Poplawski)舉了幾項近年來的科研以闡明其觀點。

三十年前德國有兩位醫師注意到,社會的變遷使得孩子越來越提早成熟。因而擔心他們不夠成熟的情緒無法以健康的態度來應付身體的早熟。

早熟的原因有若干因素:營養的改進、動物飼料含有生長荷爾蒙都是現代社會很難避免的現象;此外杜會壓力也是一大因素,比如:母親患有憂鬱症、單親母親、家中 出現無血緣的男性、家庭衝突、都市化環境、自第三世界國家收費孩子等等,還有體重過重則是近幾年研究發現是促成提早發育的可能因素。

晚熟的因素則有:大家庭組織、與生父有溫暖親密的關係以及低壓力、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兩位醫師對華德福教育的某些特點,例如:教室裏如家庭般的佈置及氛圍、老 師與學生的長期關係(陪伴學生從一年級直到八年級)、以及低壓力、非競爭的學習環境、無過度的課業、考試及分數等等,是否也可能是促成晚發育的因素,抱有 高度的興趣。由於在發育期女生比男生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因此他們決定對德國境內一一七五名華德福學校的女生與同地區一一一八名公立學校的女生,以他們的第 一次月經來潮作比較。他們發現德國公立學校的女孩初潮是在12.63歲,與美國女孩的12.43歲靠近;然而華德福學校的女孩初潮則在13.25歲,晚了 近八個月。我們要知道此項研究發生在三十年前,若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紀,拜速食工業之賜,可以預料女孩的初潮還會提早,而華德蝠的家庭一般飲食取向朝較健康、有機方面為主,故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可能更大。至於發育太早的弊端,琉璃光已有許多資訊,故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

近視似乎一直是亞洲人 的專利。我兒子的驗光醫師甚至說:中國人比美國人較易得近視。上個世紀的科學家也說孩童近視多為遺傳所賜。亞洲國家中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孩子近視率為 40%,美國孩子為lO%-16%,其中10%為國小兒童而16%為高中學生。然而近視真的是咱們亞洲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嗎?

波布羅斯基在 文中提到,一些研究近視的科學家發現自已的小孩竟然也戴上近視眼鏡,而他們自己並沒有家族近視歷史,於是懷疑眼睛疲勞是否才是近視真正的原因。相關的證據 來自研究阿拉斯加的原住民,他們的小孩自上學後約有三分之二發展出近視,而小孩文盲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則無近視。自此研究者終於承認過度閱讀及其他近距離對 焦的活動對眼睛所造成的壓力和視力疲勞才是近視的元兇。

許多華德福的教師與家長們似乎也注意到華德福學童戴眼鏡的比率較低,即使沒有正式的調查與研究,以鄰近學校課業沉重比來看,這些觀察值得注意。

華 德福孩子的視覺生活和一般學校孩子不同。首先,他們在早期(七歲以前)不太讀書認字,而由家長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他們也不太看電視或接觸電腦,其次,他們 每天沉浸於色彩之中。教室是以一種叫「樂珠兒」lazure的特殊粉刷技術油漆在白底的牆上,以透明水彩調成不同深淺的顏色層層刷上,如大自然陽光照射所 產生的效果,看起來非常自然。從華德幅一年級教室刷上不同層次的紅,到六年級是不同層次的藍,孩子們所感受的是軟性的顏色,好像可以呼吸一樣。筆者家進門面對的牆就是和兩個兒子一起樂珠兒成的,來家的客人都很喜歡。

此外兒子從幼稚園一直到五年級,每天至少要玩到顏色,比如:水彩、毛線、十 字繡線、彩粉筆、彩色鉛筆、彩蠟筆、彩鋼筆等,五彩繽紛的顏色對眼睛具有放鬆的作用。而班上一年幾次的遠足,接觸到大自然,眼睛不容易疲勞。以上種種,尤 其是二年級才開始閱讀,也許是華德福孩子視力發展健康的原因。

大約十年前,一組瑞典研究學者對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過敏嚴重的問題感到憂心,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某些自外於某種現代醫學、營養和養育孩子方面的另類孩子,例如:華德幅學校的小孩,似乎比較少過敏。

於是他們做了一項研究,比較295位華德福學童與380位鄰近學校的學童。他們從孩子的父母親得到孩子的病歷紀錄,並在這些孩子皮膚上作十三種過敏原試驗及 抽血檢驗。實驗結果顯示,13%華德福學生及25%公校學生分別得到所謂的過敏症。他們也注意到越是在生活中實踐華德福理念的家庭-像是吃有機食物、不打 疫苗等,得到過敏症的孩童也越少。

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幾種:華德蝠的孩子大多數不注射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故大多數可能 得過麻疹(瑞典的麻疹病例,華德福小孩占大多數)。他們多在更年長的時候才接種破傷風及小兒麻痺疫苗(很像我小時在六、七歲以後才接種疫苗,當時沒有 MMR);較少使用抗生素及退燒劑;多食用有機食品、自然活力農耕食品以及含有乳酸菌和發酵蔬菜的食品(優酪乳、泡菜、酸黃瓜等);出生時比較可能喝母奶;以及在家比較少吸二手煙。

另一群國際學者決定重複調查,他們在奧地利、德國、瑞典、瑞士、及荷蘭比較4606位華德福的學生和鄰近公立學校的2024位學生。調查結果與上述瑞典的實驗相當接近-亦即華德福學生在鼻竇炎、異位性皮膚炎及非典型過敏症的低發病率,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結論是華德福學生得過敏性疾病的機率較低。雖然他們將此歸功於華德福家庭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方式的異同如何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仍不清楚。

綜觀以上幾點,本文再次強調華德福教育除了注重孩子和諧杜交、健康的人生觀和情緒、生活方式、濃厚的人文氣息優點外,長期促進孩子健康的身體也可以是現代父母的一個選項。

回頭省思我們中國人的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外,我們的教育能為孩子作些什麼呢?五千年的倫理道德教育雖然在勵志健康的人生觀起很大的作用,但我總覺得我們的 教育在功利心方面過度強調,而在美育及性靈方面缺了點什麼。過去五十多年來,人性遭到嚴重的撕裂與摧毀,如何恢復到上古時代師法自然、生活自然、悠遊於自 然之靈性樸質的生活是知識教育無法解決的。

或許我們可以從美育方面著手,從色彩學習,進而感受大自然的美,淨化心靈,這樣才可能創造和諧的社會。華德福的美育教學,我在兒子身上看到一點一滴的薰陶,真是滿心的歡喜,而慈悲的雷久南博士在八月邀請幾位華德福美學的老師到Crestone傳授 色彩美育,對於想一探性靈美育的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們,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參考機會,我雀躍期盼地拭目以待。

(轉載自《琉璃光雜誌》2008年5月刊)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97年新生錄取名單

恭賀下列17位錄取新生

吳振緯 姚翔耀 陳虹汝 陳楨昱
李雲翔 吳婕妤 李家昀 梁勝凱
吳安綺 張宇寬 黃凱威 馮輝國
梁宇琪 鄭嘉輝 劉妤甄 黃謙恩
陳信銓

※相關報到手續,將於一週內寄發通知單。
教導處聯絡電話:5373543#12

茄苳華德福教育理念簡述

華德福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體系是以奧地利教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所創的人智學為基礎;結合人類學,發展心理、生理學而創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類,身、心、靈三方面的結合,更以人的本質為前提,配合兒童的發展階段來幫助其意志、情感、和思想的均衡發展。

華德福幼兒教育課程:

在華德福教育課程中,其重要特質即是節奏與規律。從幼兒的教育課程中,華德福教育即著重在教導孩子適當地呼吸;透過節奏性的課程,幫助其身體的建構和認知的發展。由於幼兒是完全的「感官體」,不斷地模仿週遭環境的人、事、物,透過 「做」來學習,在我們的幼兒園裡, 教師示範著藝術活動和實際生活的進行,幼兒經驗歌唱、濕水彩畫、手工製造、烹飪、和蜜臘雕塑等藝術工作,同時也幫助教師整理環境和參與園藝活動。透過自由遊戲時間,孩子們在這個充滿自然遊戲素材的幼兒園裡,盡情地用他們的想像力從事各種的扮演,探索自然的環境,發展創造力,建構解決問題、人際互動、語言溝通、情緒表達與調節等能力,更幫助其身體之建構。 所以,我們的教育理念是由幼兒透過親自動手的經驗來整合其情感和思想的發展,為幼兒奠定健康均衡發展和學習的基礎。

課程內涵說明:

蜜蠟
天然的蜜蠟是蜜蜂給人類的珍貴禮物,握在手心裡會有溫暖的感覺,而手心的溫熱會讓蜜蠟漸漸的軟化,利用其高度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幫助幼兒使用蜜臘創造各種不同的物像。在孩子捏塑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手指的靈巧度,也可以觀察孩子對於空間立體感的發展,每回捏塑蜜蠟之後,天然的蜂蠟同時也滋養了孩子的雙手。

濕水彩
濕水彩畫是幫助幼兒與色彩相遇的最佳方式,其顏色與顏色交融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到那驚奇的變化。在幼兒享受、感受色彩及嘗試玩色彩當中, 色彩豐富了幼兒的生命。濕水彩千變萬化的美讓幼兒喜歡畫畫,並自然地藉由畫畫抒發自我的情感, 同時色彩引發了幼兒不同的感覺, 在進行濕水彩的創作中, 幼兒經驗到自我與色彩間情感的對話。

手工
老師在教室裡做各式各樣充滿愉悅的手工活動,幼兒經由模仿老師而練習學得手工工具的操作與運用,此經驗將帶領幼兒進入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每一個幼兒自己完成的作品,在時間的醞釀之下,與孩子有更多情感的聯繫。孩子們擁有的將是一雙靈巧做事的手。

自由遊戲
自由遊戲在孩子的生活中屬重要的工作,因為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並靠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而在團體生活中,孩子就在與大家一起工作中成長。
透過自由遊戲,孩子把在日常生活中吸收到的印象轉換成行動,並從遊戲中表現出來,這個過程,孩子必須不斷的調整內心的想法,及不斷的解決出現的問題,孩子也變得更加靈活。

烹飪
飲食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孩子實際參與、體驗食物生產出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烹飪的過程中孩子看到材料的變化,孩子聽到努力工作的聲音,孩子聞到食物的香氣,孩子也嚐到自己親手做的食物,一切的活動都是完整的,這將更讓孩子懂得珍惜食物,並用全身的感官去品嚐。

整理
每週末固定的整理,培養了孩子愛物、惜福、惜勞的態度,也對提供他們所使用的設備有更多的情感,老師愉快的帶著孩子工作,輕柔喜悅的歌曲低聲吟唱著,並感染著孩子,在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是高興投入、充滿成就與自信的。

蠟磚畫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在畫畫的過程中也反映出孩子的發展,透過繪畫,孩子抒發了情感,而這個用符號表現出來的過程將與孩子的發展產生共鳴。大人透過心靈的鏡子認識自己的內在,走出自己,繪畫對孩子來說也像鏡子一般的映照出了孩子的當下,可以幫助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晨圈時間
教師帶領孩子進行動作與詩歌結合的想像情境,透過身體的移動,孩子在空間之中,同時經驗外面的世界與內在的自我,孩子才能穩穩的站立在大地之上;透過優美的詩與歌,滋潤了孩子的心靈。晨圈活動也幫助孩子活化其感官的發展,並經驗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說故事時間
由教師透過口語化的故事,刺激著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有時也利用手偶提供其具體的視覺經驗。孩子在故事中與內在的自己相遇,也在故事的脈絡中找到解決自身心理困境的線索,故事圓滿的結局給了孩子力量與蛻變。

幼兒園的環境
在空間的設計上,幼兒園提供幼兒一個善、美、真的環境, 讓幼兒一進到幼兒園就覺得這是屬於他們的生活空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和發展。 除了自然柔和的色彩和木質的傢俱佈置外,在我們的幼兒園裡,教師為孩子準備了多樣自然簡單的遊戲素材, 其中包括素色的紗布、棉布和絲綢、磨光的原木積木、貝殼、石頭、松果、核桃殼…等等,以及手工編織的人和動物偶。 如同史代納曾說:『幼兒期的玩具必須是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的,因此,越簡樸的東西越好。』,因為質樸簡單的素材留給孩子很大的創意空間,除了幫助孩子發揮想像力並進而增進未來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幼兒園的飲食
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奠定健康的身體基礎。所以,在我們的幼兒園,我們選用自然、新鮮的蔬菜、水果、五穀類營養食材,以供應孩子的午餐及點心。除此之外,在情感方面,最重要的是培養『感謝的心』;餐前老師會帶領孩子唱一首旋律優美的『謝飯歌』~
感謝大地和太陽,帶來光芒和那溫暖,滋養植物和那動物,培育愛心的孩子,讚美您。
感謝太陽,感謝大地,賜給我們好吃的食物。

總結
我們期待我們所提供的環境可幫助孩子個體健康均衡的成長,在未來的生命中成為一位主動積極、有責任感並具有真正自由的人。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吳韻儀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 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 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 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布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 , s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s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份,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 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今年五月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份(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 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份完成了大約八○%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絡。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 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 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份,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

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 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 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 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 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面。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Heven on earth /地球上的天堂/第一章 譯


書名:Heven on earth /地球上的天堂

作者:Sharifa Oppenheimer

出版日期:2006

ISBN0-88010-566-6

譯者:新竹市茄苳華德福幼兒園 徐明佑

第一章

我們的孩子如何學習

我們的孩子如何學習呢?在人類的歷史上這是一個比較新的問題,幾千年來我們已經簡單的在大自然絕妙的設計藍圖中體驗了答案。現在來想一想,我們的確有更精密的科學儀器,可以來測量我們的學習,而且我們那富創造的心靈也熱切的在探究,存在於更廣大整體的交互作用中的答案。更深入的來看這古老、優雅、延續不斷向前的進化和演變-人類的學習能力-是一生的工作。我們感謝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及有遠見的人們,他們付出他們的生命去了解在人類的心智、身體與環境交互連結中的運作。慢慢地,他們研究結果的光芒滲進了我們集體的認知當中。

簡述他們的發現,我們可以說孩子的學習是:

a)透過感官的體驗

b)透過充沛及良好的行動

c)透由模仿事物和環境中所能看見的模範

假如這些資訊對你來說是足夠的,而你還想要知道更多的事情與你學前的孩子一起去做,現在這裡就有,翻閱到下一章。然後你可以學到

1.如何設計養育的自由環境,為你的孩子策劃感官的體驗

2.如何自然的鼓勵孩子的行動,是集中又充滿活力的

3.提供自然的任務及足夠的模範,與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協同的工作

假若換個方向,你會喜歡關於學習生理學的小短文,那就繼續閱讀吧!

人類腦部發展的五分鐘導覽

孩子從環境中得到訊息的主要方法是透過他們感官的輸入,碰觸、嚐、推、嗅、看等等。他們使訊息變得有意義主要是透過那富有情感反應的行動,就是如果他們對貓有正面的情感,他們就朝著它走過去,或者是因為有了負面的情感而離開。透過平衡感官的輸入和自由的探索,孩子對於生活下了定義-他們的學習。這個法則在成人身上也仍是成立的,因為它變成了抽象思考的基礎。人類的身體是不同層次訊息的集合體,是協調而卓越設計的儀器。我們意識的心更細緻。

這個感官的訊息是個人化情感的登記,是對事件發生的行動回應。最近幾年已經有新的腦部研究發表,所有的研究都支持古早的概念,學習是一生的事情,包括身體、情緒、和心智。大部分這些書都會論及幫助你和父母做選擇和為孩子創造養育的自由感官教育環境,除此之外還有為你的孩子有技巧的做系列的活動。

與其他和我們分享這地球的動物不一樣的是,我們人類初生時仍是「不完整的」,我們被賜予了驚奇的禮物,就是我們的頭腦。即使是到我們的年紀變大,它仍然是保持在未完成的狀態。我們的學習能力是一個更複雜的系統,一直到我們死去之前,頭腦的能力都是在它不斷的重新塑造自己中而產生的。一隻熊不會因為情緒的因素來決定他今年要不要冬眠,但是人類決定了幾乎所有的事,然後開始去實踐。

但是所有的孩子學習的必要需求不只是感官經驗行動,與這兩者一起工作的必要條件是第三個,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及一個可以讓他模仿的人透過對人的模仿才能產生一個新的人。紐約Longitudinal的研究是對133個人從幼兒園開始追蹤到成人,發現有三個因素在早期的學習環境中是必要的,將能夠在成年時產生能力。第一個:豐富的感官環境是必要的,包含室內和室外空間。第二個: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而第三個是:當問題出現時父母允許互動。就像Joseph Chilton告訴我們的:「最初的任務簡單地就像大自然在下雨,而也像大自然一樣,沒有模範就不會有發展。」

要知道模範和模仿如何工作,我們需要透過在子宮中的胎兒腦部發展來了解。我們人類的腦在大自然母親慢慢的、精細的建造中朝向高層次的階段邁進就是一個很美麗的例子。

懷孕初期的三個月,大腦中最古老的部份,通常稱為爬蟲類腦,已經形成了,所有感官的輸入和感官的學習都是透過爬蟲類腦來建立路徑。透過這些分辨進來的刺激是友善或是有敵意的過程,讓我們得以倖存下來。很驚人的,這個概念是透過胚胎對母親聲音的回應來發展的。對這三個月大的胚胎來說,每一個因素即便面對是語音最微小單位特色的反應,都引導了特定的肌肉來回應孩子正在發展的腦部中,這個反應聲音模式的行動是活動在神經中的導管,或者是在訊息的路徑上。透過在羊水中胎兒的芭蕾舞,為未來學習所需要的大腦形成了基本的構造。在出生時,這個行動仍是可以看得見的,而且很容易辨認出來,嬰兒會手腳擺動和跳舞。雖然他們很快變得很少出現到甚至看不見,但這些對聲音反應的行動,仍然能透過生活中的儀器被檢測出來。

在胎兒3-6個月大時,哺乳類腦或者是邊緣腦形成了,這個腦是情緒安置的地方,是情感認知腦。在我們西方的觀點,我們傾向於去分開情感和理性思考,並相信我們可以組織我們的心智而不用涉入我們的情緒。然而神經科學顯示給我們的,是這個與生就有,在「身體知識」中的,就是情感。所以對於關係的學習,特別是記憶,就是靠著情感訊息在鋪路,這是可以在邊緣腦中被找到。情感的認知提供了訊息還有認知思考的過程,這是倖存下來的必要條件。情緒認知也刺激一連串的荷爾蒙,培養我們的哺乳本能。然後是懷孕母親的情緒狀態,和她所釋放的荷爾蒙,結果在胎兒3-6個月大時戲劇性的影響到胎兒的發展還有邊緣腦和情緒腦,並持續的影響在6-9個月時的腦皮質生長。

大自然建立在舊的形式上,從最原始的開始生長,在0-3個月時開始連結那倖存的爬蟲類腦的原始能力。在3-6個月時聯繫關連能力的邊緣腦,而最後是最高層次大腦皮質的想像及思考能力和口語能力。我們知道大腦皮質能無限制的把每個訊息反應聯絡成網路,而爬蟲類腦只對當下及壓力反應(因此它連結到記憶之上)。第三個腦給我們的禮物是未來的展望,它主要是情緒腦的經驗,決定我們一步步朝像未來的抉擇及信賴經驗,或者是勉強及處於恐懼之中。我們的舊頭腦包含爬蟲類腦和哺乳動物腦都可以被稱為服務較高層次腦皮質思考能力的腦。

媽媽的情緒狀況對這個發生可以有很大的衝擊,或者沒有衝擊。當在情緒/荷爾蒙的模式中,人類的母親是關鍵,這裡是談它如何運作,在粗淺的綱要裡,假如媽媽是很好的被照顧,而且是愉快的,荷爾蒙就會被釋放,幫助發展不斷的進化,並且使用整個腦部。情緒腦和腦皮質會繼續形成,而精巧的線路會幫助爬蟲類腦和整體的工作,並將演變成完整的發展。

假使從另一方面來看,媽媽如果是不安全的,沒有被滋養好,被憂慮所苦,或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的邊緣葉腦會釋放出壓力荷爾蒙,呼喚舊的爬蟲類腦去運作。記住,這個工作是去判定「朋友」或是「敵人」,並準備去戰鬥或打仗。它不斷的被恐懼、打仗或逃跑的循環重複著。她的荷爾蒙為神經通路設置了一個模式。在發展胎兒的腦線路時,未出生的孩子自動的防禦和回應會減少高層次的腦功能。這不是說高層次的腦區塊不會被發展,但是線路的模式習慣於舊的低層次腦的防禦模式。生命的能量進入保護和防禦狀態而不是自由的朝向智性求知和探索去發展。

我們都知道這個感覺像什麼,就像記得你還是小孩時,走進教室要面對考試,而你卻還沒有準備好的那種不安感嗎?而且你覺得壓力很大,連最簡單的思考都不行,即使是你知道答案,這情緒迫切之事和身體的反應使得你的精粹思考能力失色。對於有些孩子,在進入任何挑戰,或面對成人的批判情況時都會產生出某些感覺,胃痛、短淺的呼吸,僵硬的肩膀。這些身體的感覺能力被腎上腺素和其他的神經傳導素所影響。而提供舊腦進入在最初看到老虎時逃跑時的本能,老虎也許遠離了今日人類的社會,但我們仍舊生活在大自然之母經過長時間所發展出的良好設計的保護之下。

就是從模仿與典範開始

從出生之後,人類給予模範就是持續必要的,而且這涉及了我們大腦比較新的部分,大腦正面皮質的發展,一直到最近三十年的研究,這個區域被稱之為「沈默區域」,因為這個區塊的功能有大部分是未知的。今天腦神經科學有許多的觀點是關於這個功能的。但這些研究者認為前面大腦皮質的是屬於高層次的道德、憐憫、同情與瞭解。MacLean稱之為「天使葉」,這最後且最完善的大腦區塊,主要從出生時開始生長,而且在接下來的九個月有主要的突發性生長。再一次,嬰兒接收到的情緒狀況及孕婦的照顧品質是可以在細胞的層度上影響腦的前額葉。前額葉的成長和發展主要是依賴幼兒的環境,還有人類模範的因素即父母。

讓我們承許我們是快樂的父母,是很好且安全的照顧者。從胎兒出生成為一個嬰兒開始,他的腦就開始被連結到他的高層次功能去。現在我們如何幫助他一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熱情?一再一再的透過這本書,你將會聽到我說:「讓大自然當我們的嚮導所以讓我們看看大自然想要我們的新生命如何學習?

我們知道胎兒對母親聲音震動的行動回應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延續著嬰兒期,這建造了神經的通路並鞏固了感官運動系統,為感官的學習立下了強健的基礎。而且我們知道孩子早先幾年探索的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透過感官的刺激。為了有最大的感官刺激,關鍵的就是在最初的幾週或幾個月時要將嬰兒「抱在手上」。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知道這個事實,而且也與嬰兒保持親密。他們已經設計了許多裝置讓嬰兒依附在媽媽身上,給她自由的範圍可以移動,並且允許媽媽繼續她的工作,或者他們可以把嬰兒交給大家族或部落群體裡的另一雙手。

對於所有未來的學習,這一段「強褓期」所消化的感官的訊息是非常關鍵的。

例如,人的臉是新生兒唯一可以看的對象,這會變成未來視覺功能建立的所需要的模式。所有的視覺學習是都是透過熟悉的臉孔;然後慢慢的過了幾年,當視覺模式建立並展開,而且視覺系統發展了,臉孔就變成不再是必要的參考。然而在嬰兒最初的幾個禮拜,父母的臉孔需要在嬰兒大部分清醒的時段靠近他,距離6-12吋。大自然已經很好的提供了這個需求,一系列的母性荷爾蒙,讓我們驚異的注視著這個嶄新生命的眼睛!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中,非常大量的感官訊息進入,是視覺當幼兒被抱著的時候,內耳前庭的功能或身體移動的經驗,重力和平衡,還有本體感受器的功能,或者是身體各種姿勢或身體的各部位,也都開始在發展。所有的推擠、搖擺、走路,以及與身體接觸的按壓,都是在幫助這個細微並關鍵的感官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在他往後的發展階段中就會遇到困難。這揭露了對於他物質的身體和身體的界線缺乏覺知。他們也許會為了得到他們的界線去撞人或東西以得到一種「感覺」,或者是相反的表現出一種缺乏協調的身體僵硬。他們也許會渴望快速旋轉移動或者是相反的極端,是一種對於行動和被觸碰的恐懼,這是一種害怕的感覺。

所以,把你的孩子穿在身上!前面、後面或是側邊都沒關係,只要你這樣做!我在嬰兒的背架上的背包連結上一種很小的鐘,這樣一來我們行走時就會產生音樂!嬰兒在前背或後背都是很好的,不止是在外面漫步的時候,也可以在屋子內這樣子使用。背著你的孩子,在洗碗的時候、折衣服的時候、上下樓梯或鋪床的時候,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此外,當一個新媽媽將擔心「回復產前體態」,你就不用再去體育館,可以背著這個珍貴不斷長大的重量。

你也許會很驚訝,這樣當一個媽媽「我要怎麼去洗澡和付帳?」這下一個階段的活動,關鍵到嬰兒未來的學習:蠕動。

嬰兒用背部躺在地板上,而且允許簡單的移動去探索、去經驗挫折,也許他會哭,但最後問題終究會解決,他可以翻過身去,搖擺的向著玩具,伸展著他的能力。中心(軀幹)肌肉和大腦的之間的訊息傳遞持續的在發展觸覺和本體反應器的感官,並且加強了內耳前庭系統。最後嬰兒發展了軀體的力氣和協調去推和蠕動,通常被成為「匍匐前進」。用肚子移動,伸展和滾,對嬰兒來說是做得到的;這允許他們成為一個生活的「行動」探索者。他用身體去理解自己的身體和世界,他正在學習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他有目的的去經驗行動,而這個目的性會散發的穿透他的整個存在。也許我們知道有一些年輕人或大人會散發出一種他對於存在這世界上的目的或認識。這種自信是開始於嬰兒被抱在手上、躺在地上或者是蠕動,有目的的朝向他的未來。

蠕動之後,另一個必要的步驟,爬行,就是爬確認孩子的腦在發展。爬行的重要性沒有被足夠的強調!爬行,因為對稱交叉連結的使用手臂和腿,對稱交叉連結的模式交互的連結著不同的大腦半球,他用一種平衡的方式去啟動兩個腦半球,還有身體與胼胝肢體,或者是大腦的一部份在這兩腦半球的精心安排之中,越來越完整的發展。爬行牽涉到的不只是手眼協調的使用臂和腿,還有眼睛、耳朵、手和腳。孩子如果失去了關鍵的爬行階段,也許顯示著往後的學習困難。

我很擔心那些呈現45度被動的被放在三折式的嬰兒車裡。這些裝置使嬰兒只能被放在櫃臺下或桌子下,當他哭的時候就搖一搖它(而不是把他抱起來),嬰兒從車子上被帶出去,在店裡進出,而且可以被固定在車上去旅行。每一分鐘都是孩子學習真實生活的機會。當他是被動的從仰臥的觀點看著生活,他不是立即的有他身體連接到與成人觸壓的韻律,或者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在蠕動、爬行。這就是喪失腦部發展的關鍵時間。

現在是關於走路的一些敘述。嬰兒需要的是允許在他自己的時間點去站立起來,用他自己的方法,用他自己的步調走路。大自然母親沒有設計那些圓形塑膠的學步車,而且我們有理由去避免使用它因為學步車的裝置支撐了幼兒的重量,讓他們不再用自己在成長的力氣,因為軀體的肌肉沒有好好的被練習。同樣的理由,學步車沒有讓孩子去力練習所有重要的平衡技巧。最後是肌腱guard反射作用。這個反射作用牽涉到設計好準備在危險時逃跑要繃緊的小腿肌肉。它意指著那個功能是為了要在短時間之內要幫助我們離開危險,但被放在學步車裡的嬰兒,他們缺乏發展小腿肌肉,只藉著動腳指頭,而是為了要使學步車前進。神經生理學和教育學者Carla HannafordPaul Dennison學院,在他們與孤獨症和語言受損的孩子的工作中,他們看到了缺乏小腿肌肉發展和語言困難的關係。

大自然已經設定一個計畫在動作中,超過幾千年的動作發展已經滿足了所有嬰兒要發展的需求:碰觸、按壓、行動和親近的臉、營養的需求以及嬰兒心跳與母親的心跳連結的需求,嬰兒出生之後在最初幾年藉由被抱著接近母親心臟的過程,嬰兒的心跳需要變得規律而穩定。當我們養育著嬰兒時,一下子,大自然慷慨的提供的是,所有的需要都會來到。

很多都書說明了哺乳的好處,而La Leche League對於孕母和新媽媽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資源。當然要也要看看各章節的註釋,可以得到很多關於哺乳益處的訊息。

就像是你可以看得見的,人類根據非常特殊的模式在成長。我們發現孩子最重要需求是在他的每一個階段都一步一步的去開展培養我們的孩子成長的能力。假如你的孩子錯失了一些關鍵的階段,而且你看到細微或者不是很細微的發展困難,或是發展落後,幫助是允許的!一個光輝行動的系統,建構出模式並連接大腦創造出最佳的功能已經被發展了。看看章節註釋裡的訊息,關於健腦操系統。使用簡單和有趣的身體活動,健腦操有系統地可以消除我們現代的危險,即「行動被剝奪」的生活形態。人類的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幾乎有無限的能力去復原自己!健腦操對大人也是非常有效的,所以一定要去看看。

感官經驗、行動和模仿仍然是關鍵

在這最後幾頁,我們看到許多感官輸入的方法,行動和人類模範的銘印是胚胎和嬰兒期發展的關鍵,而且對於早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原則在孩子的早期幾年中非常的重要。感官經驗和行動的必要性要一直持續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與生活相牽連的行動和感官被開立成對於壓力、沮喪和大部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處方,所有的年紀都適用。

讓我們特別來看模仿,或者與模仿的關係,在學步兒的生活中、學前學校和幼兒園的孩子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段時間我們不從生物學的觀點,而是從「知覺的經驗」中來檢視。

我常常想,模仿能力對小小孩來說就像是營養。孩子模仿的方法與咀嚼我們所提供食物的方法是類似的。他簡單的吃進它,依賴食物有價值的營養,他是很好的被餵養,亦或者是會營養不良。藉著創造戶外和室內的環境,這滋養了孩子一生的學習,而且藉由建立孩子的生活規律,這將滋養你的孩子睡眠的時間,還有遊戲的時間等等。你將準備好必要的學習基礎。

我們也可以使用對於這個模仿有了解的方法來處理每天的活動一個簡單的法則就是:假如你要孩子去做某事,為了要去提供他們一些模仿,那我們必須要自己先做。假如你說「來刷你的牙齒」,你的牙刷也必須在手上。或者假如現在是早餐時間,也要確認有你的一份。假如你希望你的孩子有更多戶外的活動,那麼就穿上夾克,去外面拿起耙子開始工作。

小小孩並沒有很周密的看著我們,但在學習上選擇用模仿的方式,例如,我們的聲音要像跟貓說話一樣。當然,小小孩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他是如此新人,他簡單的住在我們的行動中,使他們成為他自己。我們即他們的父母,是他們成為人的樣版。同樣的媽媽的臉也是他們所有視覺學習樣板的基礎。要成為什麼人?我們就是模型。小小孩尚未發展出對於仍未與他分離的事件的認知能力,他經驗他自己就像融入環境,當我了解這個,我們就可以有意識的安排我們自己的情緒的環境,而我們的家是一個物理環境,在這樣的方法下,他們是去模仿那我們所能提供最好的。

在我們與孩子一起做的每一個小工作中,我們要呈現的不是「我的」方法,或只有局部的方法。要從他們的觀點,讓我們提供全世界的秘密去顯示給他們那個道理,所以在做每一件事情時,讓我們盡可能的把最多的覺知帶進那工作裡。想想古代的禪師,他們去耙沙的花園,或者是用最簡單、經濟又優雅的方式倒茶。

通常我在跟父母談到模仿原則的深度時,我會看見一種小小驚恐的波動穿過他們,「在地球上我們要如何衡量,而且如何呈現給他們看人是什麼?我們只是平凡的人」。在你的孩子認出你只是個「平凡人」之前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唯一的方法,我總是學習著去把孩子對我的欽佩還有需要和期待承擔起來,但我深深的知道,我從來不是,總是都是完美且親密的。但是我也確信愛是完美的,而且完美的可以被仰賴。所以對於每天發生那些不完美事件,我總是仰賴著愛,我知道愛最後都會終止我的侵犯(順便一提,是逆著我的想法而不是他們的),也都被愛的偉大寬宏所清除乾淨所以你可以放鬆,並且享受我們關於討論模仿的休息片刻。

匆忙和模仿

你覺得匆忙如何呢?這是一種我們用時間的疾病,而且我們某種程度的暴露在此之中。我們必須再一次去找到我們自己的方法來預防我們自己再發生匆忙的情況。假如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匆忙,我們的孩子也將結合這個匆忙到他們的身體之中。匆忙引起了壓力,而且美國的醫學會告訴我們,有超過90%的疾病都與壓力有關係。所以練習著讓呼吸慢一點,就像你在為你的孩子做模範,做心智的筆記,而且在下一次要試著帶更多的覺知進去。因為你的孩子學習每一樣東西,他將會模仿你的放鬆,在行動中是輕鬆又喜樂。他也將模仿你那深層的目的,再下一次將做得更好的。

在心智上用模仿來說

另一個在我們對於模仿的瞭解上你可以使用的就是這個對孩子說話的方法。小小孩是模仿的如此的完美,因為他們還沒有與他們所模仿到的分離(譯者注:他們仍是與模仿的對象合一的),所以跟你的孩子說話的時候,有一個你可以使用的黃金法則就是「我們」。你的孩子仍然是還沒有覺醒的,還不是處於「我」的「我們」狀態。你將會對這個技巧的力量感到驚訝,你的孩子確實在這個狀態下。通常我們對於很容易使用「我們」這個技巧-例如:「現在讓我們來換尿布」,當孩子離開了嬰兒期,而且看起來似乎像我們一樣是越來越有獨立性,這就會變得比較難做得到,我們必須要了解到,對於剛五歲或六歲的孩子(是的,有這麼久),在內心上的狀態仍然是「我們」。每當你有一個「命令」,就像「來吃晚餐」,試著去換成偉大的「我們」,並且看它如何為你開出一條好走的路。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我認為儘管它是非常小的魔杖,但卻是會創造出很棒的魔法。

我們也可以跟隨著模仿的原則來回答我們孩子所問的問題小小孩仍然對於世界有「合一」的感覺。對他來說這個世界是充滿秘密的。我們大人有跳出來看的覺知,讓我們有能力用概念的知覺意識去了解這個世界。孩子是透過行動及身體的經驗來了解它。這意義存在於孩子的身體和事物自身的互相連結之間。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向我們提出令他驚訝的問題時,讓我們練習不要用概念而是用圖像、想像這個他能「以自己的方式體驗趣入」的方法。

有一個完美例子發生在我的班上,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有一個非常小的三歲男孩來找我問了一個問題:「南瓜會長在月球上嗎?」我內心非常的喜悅,正當我要找一個富有圖像的回答時,我支支吾吾。我的助理來解救我,並且說:「南瓜是圓的,就像月亮也是圓的」他完全滿意這樣的回答並且邊跳邊唱的離開:「南瓜和月亮!南瓜和月亮!」所有他所要求的不過是肯定他所享受到的。而不是把這扇門關上,千萬要忍住別說關於氧氣、水和陽光,我的助理允許他在那個圓的體驗中歡騰。

我最小的兒子問過很多次的事情是,當他還只是三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問:「馬桶的水從哪裡來,要流到哪裡去?」我總是說:「在它下去之前總是轉啊轉的」。然後他就會為我開一扇窗,透過水在地下的故事,活躍在那裡的創造力讓我看到他成長中的想像世界通常假如我們有抓到一個問題的「答案」背後所顯現的意涵,假使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圖像來肯定他們所觀察到的,他們就會被孩子靈魂內在的視野所款待。

有一個很好的回答,可以放在你的背後的口袋,就是「嗯我也覺得很驚奇。」當我們這樣說,我們給我們的孩子允若,保持奇蹟之門的敞開,要認定他,即使他到了成人階段,也可以參與到這偉大的奧秘。

我們的認知能力中,非常西方化的心智訓練,使我們相信我們有了「答案」,並且樂意的去把科學的解釋給予孩子,但是最新的科學研究,物理學家指出我們的根,要我們回到那偉大的整體奧秘之中所以讓我們允許我們的孩子自由、驚奇的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壓力和孩子的學習

之前我們討論了懷孕母親對於胚胎發展的影響。現在讓我們更確切的來看壓力。藉著壓力,我們的腎上腺素、可體松和其他的神經傳導素為孩子所要面對的危險做好了準備,幫助他們可以逃跑或是轉身打鬥。這低層次的腦和腦幹開始啟動,訊息就從那裡流傳到我們的全身。研究已經指出那些釋放出來的腎上腺素經過複雜的生化反應,會負面的影響我們清晰控制思考的能力。這是因為身心複雜的線路運作集中在身體外圍,要預備好我們的肌肉、還有眼動脈來面對那些脅迫感。換具話說,生命的能量被用在保護上而不是在明確的思考上,可體松會增加血糖的標準值去面對即將來臨的嚴格考驗,並且壓縮了身體表面的血管(以減少傷口的出血),這將會對身體的中心部位造成了血壓的的增加。的確令人驚訝,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處在壓力之中,就好像在壓力鍋中難怪增加可體松是與減損學習和記憶特別是專注力的問題是有關係的

我們知道壓力是健康的風險,今日很多醫生會勸告病人要透過運動、營養學、和娛樂活動...等等來減少工作的壓力,現在我們正看出來的是壓力對於學習是如何的不利。一開始研究壓力造成影響,是在男性勞工的管理中,因為他們呈現出身體上的症狀,當女人也開始加入勞工工作時,她們也開始出現身體上的症狀。現在我們看到這些疾病發生在孩子的身上,我們看到壓力在學校中,在考試成績的落後還有行為的惡化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能做些什麼?壓力是身體接受危險的一種反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而且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接受這些情況。我們不再住在一個有老虎吼叫和有狩獵危險的壓力世界中。一個人可能會被解釋為「朋友」,而對另一個人的體驗可能會把他解釋成「敵人」,作為一個成人,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大腦前額葉的以及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學習一再的訓練我們的爬蟲腦去影響身體的反應行動。我們可以討論問題或是透過口語來表達情緒,我們可以學習在有壓力時把呼吸放慢,我們也可做冥想的練習

但是如何保持讓大腦前額葉尚未完全使用的孩子自由無壓力?無壓力的生活支持著動態大腦的發展,而一個發展得很好的大腦支持著無壓力的生活。就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讓自己盤旋而上,或者是竭力墜下,我們要從哪裡開始?

拙劣的腦功能會產生壓力

最佳的腦功能支持著孩子有能力去接收並且與他世界中正面的好方式相互作用。當一個孩子的腦功能是虛弱的,他的創造力會缺乏技巧和協調,這可是負面的在衝擊他自己的感官能力,這裡有許多孩子的早期因素,例如:被照料得好就會有強健的腦部發展,由此幫助我們的孩子免於壓力的體驗。

當你接著閱讀下去,你將會想要離開你的閱讀旅程,去寫下筆記,計畫具體的行動讓孩子允許去玩水,做一個標語在在鏡子上提醒你去遊戲」;也許你電子錶每小時的提醒鈴聲都會被拿來確認你和你的孩子是不是在此行動當中...等等。接下來的一段將更新你一些原初的想法,現在讓我們開始吧!

支持強健的腦功能

喝足夠的水:大腦的功能主要是電位的運作,水傳送電,而事實上我們整個身體都是這樣運作,確認你的孩子每天喝足夠的水以避免壓力,草本茶包可以算是,但不要是牛奶或果汁,當然更不會是甜汽水大約是每一磅身體體重對三分之一盎司水的比例是比較建議的。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它會增加身體的流質體,事實上是會用盡身體所必須要的水分。巧克力和許多不含酒精的飲料都包含有咖啡因。在一低處保持有水的資源,這對於孩子會是易取得的,假如你放一個茶壺和一個小杯子在低矮的桌子上,他們也可以去練習手眼協調並且去實驗重力、容積、和水的位移。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和脂質是建立身體的材料,特別是腦部,孕母和小孩-特別是在五歲之前,在整個童年中,建立良好發展的大腦,必要工作就是攝取最佳的蛋白質。有學習困難的孩子通常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當點心時間到的時候想想起司、花生、蛋和牛奶。要注意的是店裡所販賣的優格,那通常是味道太重並且太甜了糖對於最佳的腦部發展是有反效果的

你可以在家裡自己做優格!一夸脫的大的瓶子、三杯室溫下的牛奶、半杯奶粉(要讓它變濃)、一湯匙蜂蜜、一滿湯匙的來自康飲食店的乳酸菌、還有半杯原味的優格,在一夸脫的瓶子裡,好好的搖一搖再用熱墊子蓋起來,把墊子放在高處4小時,放著2430個小時,那就是啦!加上水果調味你的家人將置身天堂。假如味道太淡,對他們說些甜言蜜語,並記得下次多放一些奶粉。假如你的熱墊仍然是熱的,那你就準備輕起司,加上一些蒜頭和青蔥,端上餅乾,下一次再實驗溫度的設定。

建立固定的家庭規律節奏:所有的學習都發生在一種緩慢建立的過程之中。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透過熟悉感再漸漸嘗試新事物來學習。新的經驗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的,提供我們的孩子一個固定的、有規律節奏的家庭生活來建置最佳的環境。我們可以這樣看,但不是嚴格固守著時間,寧可要有一個柔和的能量之流。想想看把一個早晨的活動,同樣的方式放在隔天的接近中午時。在節慶的世界這一章中提供了簡單、有趣的方式去計畫你的一天和一週。「一起慶祝節日」會幫助你在一年之中帶入規律節奏的模式。

提供足夠的活動時間:遊戲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遊戲孩子把感官的經驗建構成智力和情感的模式。當隨著孩子長大成熟,這些模式會變得更加複雜,三歲的孩子會用玩具爐子玩「做晚餐」的遊戲。你也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提供同樣的碗和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發展的運動技巧、手眼協調,還有照顧與養育心態的萌芽,也提到了一些能力。五歲的孩子遊戲變得更加精心安排,他和他的妹妹也許會用至少一小時的時間在「醫院」用嬰兒粉和衛生紙包紮所有填充動物娃娃的傷口,而現在不只是診療,還有餐廳的老闆,他站在玩具爐前做披薩給他所有的病人吃,用椅子和枕頭做披薩快送車,他的妹妹準備好了要提供出空間。這個學習發生在一個像這樣令人驚訝的、發展得很好的一個想像劇本中。手眼協調、還有大小的運動技巧、平衡、移動、自發計畫、社會互動、情緒和自我檢視、演說、聽力和語言發展,除此之外還有想像力和思考,傑出有彈性的概念技巧,就好像他們是全世界的主人。閱讀室內遊戲的那一章可以學到更多童年遊戲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還有如何去創造最佳的遊戲空間。

很多現代的幼兒園開始讓孩子有時間去從事建構活動,就像是「豐富課程」或者是最消極的活動,例如暴露在媒體前。孩子最必要的是透過遊戲來行動,儘可能去創造更多時間允許豐富的想像力,這是我們的責任。

提供足夠的遊戲時間:我們已經看到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中,活動對於腦部發展的必要性。你將要去選擇那些在書上提供的許多方法,你想要從哪裡開始去豐富孩子的活動和遊戲環境。只要選擇一個想法,去實行它,經驗那個魔法,安排進你的家庭生活中,再來選擇下一個!現在讓我們看到,只要一些行動的活動,就將能培養平衡的腦部發展。準備好這旅程。

戶外活動

玩「彈跳球」,這是一種可以跨坐而且有把手的球,可以在路上做陷阱讓它掉下去,或者是避開它。

有足夠的沙和水可以玩,把水放在離沙子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可以鼓勵孩子跑、平衡感(試著提滿滿一桶的水)、力量和合作的遊戲,也可以有一些碗和湯匙混在一起。

有足夠的泥土可以玩,泥土與沙是非常不一樣的,我知道跟沙子比起來孩子都比較喜歡泥土。

盪鞦韆-在鞦韆上,滑翔機(一種可以兩個孩子在上面背對背坐著),吊床和吊

繩做的鞦韆。

自然結構的想像遊戲-稻草屋、竹竿帳棚、蝴蝶樹屋等等。

戶外的建築方案。有許多可使用的建築材料,例如木板、木柴、、或者是竹子、管子等等。

工具的使用。去Salvation Army那取得一些便宜的工具,找小一點、輕一點的,鐵鎚、板手、鉗子、刷子等適合孩子的手的,螺絲起子通常是太尖銳了。

玩蹺蹺板。這對平衡感、力量控制和協調能力很好,一種對於傳遞重量、平衡經驗很好的社會互動。。

推和拉。有一輛四輪的小車可以推和拉。

蟲和昆蟲的互動。有遮蔽的「小昆蟲屋」

◎Roly-poly時間。在草上或者是在一個小丘上滾,緊緊擁抱滾下來。

室內活動

藝術體驗。濕水彩畫、玩麵團、手指畫、黏土、剪刀和舊雜誌、膠水、衛生紙勞作、彩色蠟筆。你的圖書館要充滿有創意的書籍。

玩水。在廚房的水槽、在浴缸裡,有一個「茶會」,可以幫忙洗浴室和廚房,還有洗娃娃的衣服。

在廚房玩沙。看室內遊戲的那一章,有一些關於室內沙箱的好主意,加上一些小模型、車子、動物來想像,因為這種遊戲允許孩子透過情感」來玩。

想像遊戲。在室內遊戲的那一章你將會學到如何去創造一個開放的遊戲空間,並去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因為孩子的遊戲會轉化成思考。

一起煮飯。切、伴、攪、打、揉、折、磨碎,對身體機能的協調和視覺專注是非常好的。

一起打掃。掃、擦、洗、刷、擦亮、灰塵團。每一個活動都會銳利不同的感官,啟動不同的腦部功能。

混戰。孩子喜歡與他們的父母亂玩,他們喜悅的挑戰,對於疼痛不為所動,全然的安全。要注意的是搔癢,為他們會抑制呼吸,我與我的小兒子,所有我必須做的就是看起來我要去搔癢他,讓他進入笑的風暴中。一個有趣的遊戲是,壓路機,把他放進枕頭「三明治」,並且滾動你的身體越過他在枕頭理的身體

裝扮。在扮演角落保持一件Salvation Army的衣服,還有舊帽子、手套、鞋子、領帶和圍巾這是非常迷人的。

搖椅。給自己一個大搖椅,給小孩一個小搖椅,或者你的孩子可以在你的大搖椅上工作,搖椅也可以在玩的時候翻轉過來,而且可以嗯,變成任何東西

◎Roly-poly時間:在中餐之後、午休和戶外遊戲之間,和你的孩子一起協力捲客廳的毯子,你也可以把它變成兩捲。那是令人驚訝的是體驗,而你將會了解為什麼你的孩子喜歡它。

緊緊擁抱。這是一個全身的刺激,從頭到腳指頭的擠壓,它牽涉到所有的感官,是非常好的「大腦糧食」,並且也會讓你非常的舒服。三明治擁抱是最好的

洗澡。溫暖而有泡泡,還要有玩水的玩具,可以裝水和擠壓噴水。

提供豐富的故事時間:語言的使用會提昇腦皮質的發展,這牽涉到的感官有視力、聽力、動力語言和其他領域。聽是語言的基礎,聽故事會強化這個能力,語言是能夠解釋我們獨一無二的自己主要的方法,而且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尊重。當透過故事來使用語言的模範,你將會選擇適合年齡的材料。看看故事的美妙這一章去了解你孩子成長的發展需求。

提供足夠的對話時間:在一天當中要與你的孩子有對話。有覺知的使用完整的句子,這會讓孩子聽到並模仿完整的想法。複雜的演說模式會帶來複雜的思考模式。看看家庭的規律節奏那一章,裡面有關於晚餐餐桌上對話的完整討論。

當你試著嘗試每一個領域,我們會提供我們的孩子一個平衡的感官經驗「糧食」,並且提供最好的認知功能基礎,這會幫助我們的孩子經驗到他成長中正面的創造性,建立他的自尊,強健的自我尊重將可以幫助保護我們的孩子免於各種壓力的生活負擔。

電子媒體與幼兒的學習

電子媒體有許多的管道,有看電視、電影、電動玩具或是電腦等,負面的衝擊著孩子的發展。我們稍微看一下,媒體對孩子所有的行動都造成衝擊:模仿能力、社會發展、語言的發展和想像力的發展。看看書上的文獻,更深入的研究這個關鍵的議題。我們也將討論把媒體替代掉的經驗。

98%的美國人家裡至少都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而看電視的時間平均是一天一小時到超過一天七個小時,美國的孩子平均每週花四十個小時看不同型式的視覺電子媒體,比起其他的走路活動包括玩耍的時間還要多得多。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一天中平均花一個半小時在看電視,而在幼兒園裡每天平均花超過四個小時的時間在螢幕前面。

花這麼多的時間讓身體固定不動,這對孩子充沛的行動驅力會發生什麼事?有些父母相信螢幕可以滿足孩子的視覺並且可以全然的避免孩子發生危險。讓我們對此好好來想一想。假使我們知道,孩子的行動是在回應感官經驗的輸入並進入到大腦中的腦神經連結網路工作。而越少的活動意指越少的腦神經連結網絡工作越少的神經連結網絡工作意指著腦部不同區域彼此之間的交流就越少。越少的交流意指缺少感官的整合。越少的感官整合意指著對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彈性就越少。電視與侵略的孩子一書中,HuesmannEron寫著,「孩子的智力成就低落通常是看太多的電視、太多的暴力節目還有行為變得更加暴力。」花時間在螢幕前面就是減損身體行動和健康的發展。

而什麼樣的模式讓媒體提供了這樣的行動給我們的孩子?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自然界姿態通常是過於戲劇化的,之前為了把活動轉化到螢幕上,精妙處通常都被犧牲掉了。活動也通常是太草率倉促,聲音吵雜而且反應太快。經常地,在跟著父母談話時,我會說:「你將再也看不到影視節目是,某人在雨落下來時望著窗外看。」還有眼睛怎麼真實的聚焦、再聚焦於在遠處有樹當背景而剛下來的雨在玻璃上形成的小河流。讓我們有最震撼經驗的是從來不可能透過電子媒體來表達出來。孩子的細緻感官會不會因為誇張化的電子媒體需求而遲鈍化?

語言發展是認知學習和情緒智能基礎的關鍵,當我們提到在早期,為了讓孩子學習複雜思考的想法,他必須透過在他面前真實聽到語言。很多的語言在媒體中是簡略的,而且俚語的使用是誇張化的。即使是在兒童節目上也通常會有種憤世嫉俗的幽默被採用,所有的引喻孩子並不了解,是被懸在空氣中的。這個情況剝奪了孩子不能暴露在完整的語言中,還有-孩子幾乎是在沒有父母陪伴下看電視-當他們不了解的時候沒有機會去問問題。這跟對話是不一樣的,在看電視媒體的時候我們是用被動的技巧在聽,沒有父母技巧性生動的說明。孩子學習語言不是只有靠聽,還要藉由透過說這個行動性參與。過度暴露在媒體中會對孩子的學得語言有負面衝擊。

當然,說不是唯一的方法,儘管意指的是在真實的生活去經驗。父母是把多樣的感官形式合而為一,協調一致的面對孩子做出反應,所以當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所有的感官是一起在工作的。懷孕母親在談話中暫停時,孩子就會覺知道細微的面部活動, 或者是他自己心跳的寧靜韻律。他或許會聽到時鐘的滴答聲或是窗外的鳥叫聲。這個多元的感官覺知提供持續不斷的機會去收集意義和看法。可是媒體主要是依賴視覺,其次是聽覺的功能,去排斥掉其他的感官。特別是對小小孩來說,這會造成行動感的不足和具體體現”。因為眼睛會對移動回應,而在媒體的節目中只能有一點點的暫停,而孩子隨著模仿的驅力,學著鬧烘烘的樣子,他們在那裡觀察到的是種沒有條理的步調。

小小孩準備好可以去接受一些環境上緊張的刺激,在這裡主要是臉部所展示出的警告,生氣或者是不關心。媒體裡盡是充滿了這些,而他們「賣」的是安靜,集中注意的玩具,並不是賺錢的人。其他充滿壓力的刺激都是過度的吵雜和缺少連貫性。有多少媒體節目對孩子來說特徵就是這樣的品質呢?還有這對他們在模仿的學習特質上有什麼影響?雖然對大人觀眾來說螢幕上所顯現的也許是有些連貫的,但孩子仍在學習中,學習人在多方面感官同時運作的方式下,要如何連慣性(統一)的運作?當這種交換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時,而且孩子將不再了解這連慣性(統一),這是個探詢(跟「為什麼」很接近)的機會。當你注意到這些事實,孩子看電視的大部分的時間是沒有父母陪伴的,當父母要處理家務的時候,他們也許會使用媒體去佔據孩子的時間。在這個情況之下,孩子的刺激反應模式就受到了影響。當在螢幕上看一個事件,孩子遇到一個視覺的刺激,但那卻沒有機會給他有適合的反應。孩子不能伸出手去觸碰,嗅或嚐並與他所看見的一起反應行動。不只是這樣,很多電視的快步調都暗示著生活的情況就是商業性的短時間經驗、運作和解決,這裡沒有時間可以給予孩子對於成長的了解。最後電影劇本寫著非常公式化的方式,每一個「行動」都有很模式化的方向,在時間的安排上、行動和解決上。但另一方面來說,生活是充滿了意外和不可預期的小小孩需要被允許去模仿人類的能力,去適應新的情況,而不是被強迫去模仿那些已經被限定的模式。

當到來的是媒體的暴力,關係到的不只是模仿。在史丹佛大學的一個行為研究中,電視觀看者的腦對螢幕上的行動反應,就好像那些發生實際上是真的,並為觀眾物理的反應準備好神經系統。當孩子和大人同樣的盯著電視暴力,他們的身體解釋那些好像是真的發生。

透過之前我們討論的「決鬥」或「逃走」模式的腦部歷程啟動,我們知道這會減少高層次認知能力的效力。當準備要戰鬥時是幾乎不可能有理性的思考。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不可能同時存在準備和預防戰爭」。當人類在螢幕上看到侵略或脅迫的行為,那古老的腦就會解釋這是真的,而這會反覆的啟動防衛機制而減少了小小孩他高層次腦核心的使用。這是不必要的,「生命的力量」是要用來發展更高階的功能。他們的對話和理性思考能力被束縛了。

根據美國小兒科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暴露在媒體暴力之下與很多孩子和大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問題有關,包含侵略性行為、對暴力的不敏感、恐懼、沮喪、惡夢、和睡眠中斷」。在超過三千五百位對象學術研究調查中,媒體暴力和暴力行為有關,他們宣稱,82%都顯示有關係,而且有些還指出侵略性行為與之前暴露在媒體暴力的時間已超過十年仍有關係。他們持續舉證出國際電視暴力的研究,評估從1995年到1997年之間那一萬小時的播放節目,發現有61%包含人際之間的暴力,80%用了美化的手法。最高比例的暴力是在兒童的節目中,暴力事件年復一年的增加。

要記得,大腦解釋從螢幕上看到的行動就像是真的發生一樣。這意指孩子是暴露在媒體暴力之中,並相信他們住在一個暴力行動持續增加的世界中。是哪一種人做出這個創作?這對社會行為發生了什麼

因為模仿在心智發展上的巨大作用,孩子透過媒體暴力來學習,而侵略行為變成達成目標和解決問題時可以接受的方法。美國幼教協會(NAEYC)聲明了這些有關於媒體的暴力。

孩子會變得對別人的痛苦和苦惱麻木不仁

他們也許會更喜歡用侵略的行為對待他人

他們變得越來越恐懼他們周遭的世界,把世界理解為卑鄙的地方

這三個事態也許是更隱藏潛伏的。「研究已經揭示」,NAEYC警告,「電視暴力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傳遞社會秩序,並引領著去理解世界是卑鄙和危險的地方。再一次我們又呼喚了那早期的打鬥或逃跑的防衛機制啟動,去損害高層次的認知功能。也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暴力節目刺激了侵略行為。發狂、忙亂的節目也在孩子身上創造了高層次的激勵,這也創造出同樣的結果。

我個人的「研究

在我自己的班級老師經驗中,如果孩子看太多電視,他們的合作遊戲能力、想像能力、創造力、模仿和行動能力就無法運用自如。超過三十年的時間,我已經觀察到我那些小電視觀眾,他們需要扮演,一再的扮演他們在螢幕上看到的行動。就我所知,孩子藉由「扮演」他們周遭看得見的行動並賦予意義。因為媒體是如此的快步調,而且通常遠超過孩子的理解,這些令人困惑的情節欺騙了沒有判斷力的孩子。

在教室中,合作遊戲能力是被遊戲的進行要透過媒體的形式所阻礙,還有那希望獲得解答的壓力需求所束縛。也因為螢幕上不是合作遊戲的好地點,孩子在他要去探詢解決疑惑時也沒有好的模範,這通常是「反物種倖存」(等同於暴力)的還有身體過度承載著心理衝動。取而代之的是他的舊腦被這些無法了解,產生壓力的情節影響而啟動了防禦系統。這些都不能對於合作創造圖像遊戲所需求的錯綜複雜的精微處好好的等待。NAEYC說「媒體孩子」他們比較沒辦法從創造的想像能力中獲益,例自然的去表達情感,他們會太過於憤怒,無法自我控制。

孩子也著經歷他們的想像能力。所有的概念想法都是植基於我們天生的創造能力和記憶的心智圖像。沒有這個「圖像創造能力」就好像我們遇見的每件事物都仍然會是新的,不管是第一次遇見或是已經遇見過很多次。例如我們可以來討論一匹馬的唯一方法,是傳達一個內在的心理圖像,當孩子小的時候,這個「圖像創造」工作就是關鍵。對我們來講,腦部發展神經網絡連結能力是鞏固並增強人類必要的能力的。每一個經驗都會增強它的成長。當換句話來說,孩子是被餵養了某些人預先決定的圖像,而他們自己圖像創造技巧的機會就被減少了。假如美國的孩子平均每週看四十小時的電子媒體,對於我們集體的智能基礎會發生什麼呢?

然而我們已經看到,當螢幕的時間戲劇性的減少,孩子仍會開出想像之花。孩子是自然有機的愛好者,創造想像出他自己的世界。給他一個機會,他的本能就會再擁有。在古時候,孩子就是在戶外創造有複雜細節的現象世界,有樹枝、樹皮、石頭、水什麼材料都是允許的。在我的教室裡就像是在我的家,我試著去提供同樣開放的玩具和遊戲材料。對他們來說,去想像一個貝殼成為一個電話是有困難的;他們需要玩具電話做為他們遊戲時的道具!然而只要讓我們給孩子很少的暴露在媒體中,他們就會發現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有創造性的去表現屬於他們自己的21世紀生活,這裡就是一個例子。

在幼兒園裡有一項玩具是一籃被剪成奇特形狀的閃亮金紙,可以提供很多種遊戲的方式。有一天,有一個孩子正在玩「商店」的遊戲,那個小商店的主人用他商品的價錢,收集了所有的「金幣」,而且把它們都儲存起來。其他的孩子覺得自己很窮所以來找我協助,我給他一個籃子並且宣稱這裡是銀行,現在開始營業了,而且我很開心就像我是銀行的主人一樣,要分享我的財富。那個小小的被告者,知道他的權利已經被篡奪了,安靜的在思考著。心裡勉強的與其他人成為平等的,他把「金幣」歸還給我,他撿起了一隻玉米穗插在腰帶上,邊漫步離開邊說:「我以後只要使用我的信用卡!」這是在舊玩具上運用現代的東西。

但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動要如何與這個比生活還要巨大的媒體圖像競爭?我擔心這樣的圖像已經設計好要去抓住人們的眼睛,並淹沒孩子們在平常日常生活的事件中,從模仿所得來的自己創造內在圖像的能力。通常我會發現,特別是在晨圈中,當孩子好學的基礎是透過行動、歌曲、故事、姿勢、韻律及詩被準備好時,而那些「媒體小孩」卻是對於跟隨這複雜的程序及行動的模式和語言的使用感到困難。他們喪失了腦部發展的巨大潛力,因為他們的模仿能力被媒體的圖像給淹沒了。在一首歌中,小馬奔跑越過秋天原野的姿勢將會激勵他們的想像能力,但當他們早上看到卡通,而如果腦中充滿了媒體誇大的圖像將會如何?

總結來說,引用布朗大學的Mary G. Burke的話:關於視覺電子媒體的就是

過度刺激視覺系統,會犧牲掉其他的感官系統

它們剝奪了孩子所需要的社會互動及培養自我調整的能力,並且阻礙孩子辨認臉部作用意義的天生能力

它們使孩子興奮,但在這種情況下卻缺乏意義使他們適當的控制激奮狀

它們會鈍化孩子的符號產生能力和圖像解決能力

它們妨礙發展孩子的自主能力

我們能做什麼?

好消息是,就像我們早先提到的,就是:「人類的大腦有非常強大的自我復原能力」。減少電子媒體反應行為的因素就是:適度的使用,還有增加家庭的活動。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一致的,而且所表現出的模範行為是一貫的,並且提供大量有選擇性的活動,這些特別能提供孩子優勢的感官能力。

布朗大學的(The Brown University)的文件陳述:「我們可以開給家庭的處方,最便宜、侵入性、危險和干涉最少的就是關掉電視機,然後和孩子一起遊戲」

關掉電視機和孩子一起遊戲

你也許會說:「但是我們不知道開從何處開始著手?」拿在你手上的就是這樣一本提供秘訣的書,繼續翻閱下去,你就可以發現好主意:如何幫助小小孩準時上床睡覺,還有印地安人圓錐形帳棚的確切做法,或者是製作一個戶外的沙箱。你將會知道如何去創造的家庭節慶,讓生命時光永難忘懷,還有如何安排家庭的工作日。你將會學到如何讓來引導孩子的紀律,還有如何創作最好的床邊故事。這是本淺顯易懂而能讓家庭生活可以深入學習的書籍,你和你的家人有很長很長的時間可以一起經營生活。

放鬆一點,來創造並且享受吧!

對於電子媒體最後的想法

你也許會想:「那我怎麼還會有自己的時間呢?甚至是如果沒有電視機,那我要怎麼好好做午餐呢?我還有辦法好好的講電話嗎?」讓我告訴你我的經驗,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媽媽怎麼很有效率的運用時間,施展每天的魔法去解開這一混亂。

我從來沒有讓電視媒體在我的生活中繼續被使用!我遠離了去處理那些電視媒體工具在孩子身上創造出的不滿足!因為我信賴孩子天生的創造力、想像力、行動力並且讓他們保持它們自己的樣子,他們的確也就是這個樣子。他們從來沒有來我這邊乞討我對它們的注意力,要我去招呼他們。我這遲鈍的老人要如何與他們那自由飛翔的想像世界匹敵呢?

終於,我家的小男孩學到了「無聊」這個字,我相信他是從他的朋友那裡學習到的這個字,來看看包含在這個字裡面力量。他們試著從早到晚使用它,去看看它是否有效。我的標準回答都是:「嗯你知道,當你無聊的時候,這是一件好事情!它意指著有一些空間在裡頭,正是要等待一個傑出的想法,一個真正棒的遊戲,為什麼你不去跑一跑,當你有了新的主意再回來告訴我」

我試著要告訴你的就是這樣簡單的方法!當然你會關心你的幸福,能有一些個人的空間、時間。關掉電子媒體,給你的孩子開放的玩具,和很多可以開展想像力的精彩故事,而且你會有你所需要的時間!這是優秀父母的秘訣:相信你孩子天生的創造能力,勇敢的跨出一步,你將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