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幼兒生活規範 ─《親師約法十章的概念》

F1000031.jpg

一. 愛
溫柔的對孩子說話;用心、認真的愛孩子,每個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為困擾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納說:「沒有愛,沒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愛,什麼事都可 為。」又說:「愛是創造,是無私,愛使我們進入從未來流向我們的時間洪流(Steiner, 1998, p.10)。」愛使我們有未來!有愛,就有盼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浮萍相聚,對未來沒有把握;但因著愛,人們發出關係再續的期望,人們期望的意志造就了未來時間洪流,使它向我們奔騰而來;萬物或學問的發明也是一樣,因著興趣與熱愛,人們願意投注時間,全心追求,未來的時間洪流即向我們奔騰而來。

愛是一切學習的根本,特別是生命頭七年,一個刻薄、不信任、缺乏愛心、言行不一的教育環境會使兒童的成長受阻,產生困惑、錯愕、受寒的感覺;甚至導致他往後的生命、身體及道德失調、衰弱。反之,一個對將來人生充滿希望、信心、勇氣十足的孩子,他會在未來熱情肆放生命活力與能量,能組織幸福美滿的家庭,能淋 漓發揮與生俱來的相信、模仿、創造及思想等特質能力。他能如此,原因不一定在他有物質豐厚的童年,不在他有金錢富裕的家庭,而在於他是否擁有溫暖、和諧、 富愛心的成長環境。幼兒只有一次童年,教導幼兒是非常有求有償的事,幼兒的未來發展決定於我們能否成功的導引他們經驗生命的美好,是否能成功的減少他們對人性、人情上的不安全感與懷疑;(Edmunds, 1992, p.26)。

宇宙天下,幾乎所有的潛在生命都朝向陽光,有陽光,潛在生 命就有孵化成真實生命的可能。愛如同溫暖的陽光,教育有愛,就如同潛在生命有了溫暖的陽光,父母、教師的愛可以孵化出兒童的潛能。很可惜的,有一些老師或父母心底非常的愛孩子,但是他們選擇嚴厲、冷酷的方式管教孩子,以致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他們的嚴 寒,於是孩子害怕人、害怕做事,對人、對事很冷漠、沒有同情心,甚至對環境產生相對的嚴厲敵對態度;或者反過來,過度黏人或愛告狀、愛哭…等都是愛領受不足的結果。
我曾經與一個行為上有困擾的母親會談,她說:

「我的孩子實在太貪心了,我已經愛他很多了,他還是嫌不夠!」

「真的?」我說:「我和你正好相反,我很努力,很用心的愛我的孩子,但我仍然覺得不夠,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努力的愛他。我的孩子已經大到我完全抱不動 了。前幾年,在游泳池裡,我發現在水裡我仍然可以像他兒時般的抱他,搖他,我覺得好快樂!我也謝謝我的孩子願意讓我在游泳池裡抱他搖、搖、搖…。我的孩子常告訴我:『媽媽,謝謝你這麼愛我,你的愛讓我覺得我很有力氣。』」

最近在園所的「家長成長營」中也有一則感人的父親教養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小明犯錯,爸爸準備請兒子「站一站,想一想」(這是我們娃得福的唯一處罰方式),但是兒子與老爸討價還價說:

「爸爸,我不要『站一站,想一想』,我下次不再犯錯了!」

「不行,你常常說下次不會,結果還是犯錯!」爸爸說。

「爸爸,我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請你原諒我。」

「原諒?好!那請你告訴我,什麼是『原諒』?」

小明想了好久,最後回答: 「爸爸,原諒,就是愛我。」

最後,受感動的爸爸選擇了原諒他,愛他。只有飽受愛滋養的孩子才能那麼自在的要求原諒,要求愛!而大人也要清楚孩子的行為規範絕非一次就能成功,那需要時間,唯有時間能幫助人類建立習慣與行為規範模式。

二. 以身作則

我們從自己開始,認真的使自己成為「值得模仿的人」;同時用心以愛,以真誠,以參與,以喜樂工作的態度面對周圍的大人、小孩與環境;努力將抽象的想法與概念轉化成看得見的行為呈現。

幼兒階段最大的學習本能就是模仿,我們可以從幼兒走路、說話、思想的發展觀察幼兒的模仿本能。幼兒看到站立走路的大人,他就站立行走,如果嬰、幼兒在森林 裡被動物養大,那麼,這個孩子也就只會在地上爬;說話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孩子由台灣人養大,他就說台灣話,若同一個台灣孩子若交給美國人扶養,那麼,即便 他是台灣人,他也只會說美國話,不會說台灣話了;父母或師長如何思想,孩子也就如何思想,如果大人看不慣動作遲緩的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對慢動作的孩子罵: 「笨蛋!」

模仿是幼兒自發意志的行為,是經由意志,展現他對世界訊息的反應。若能好好開發,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為兒童未來自我創造的活動 基石。所以,有經驗的教師知 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兒意識較淺、較夢幻的時候,運用「活動,模仿與示範,規律與反覆」的引導,影響、修正幼兒的行為,以使兒童身心靈發展健康。

有一天,凡凡、平平的媽媽對我說:
「以前孩子的爸爸常對孩子說:『你不乖,我揍你哦!』結果,那一陣子,三、四歲的平平就常說:『我揍你哦!揍你哦!』他每天就這樣「揍來揍去」的說…。另外,有一次,我很生氣,不知怎的氣得就拍了桌子,沒想到隔了兩天,我們凡凡竟然也拍桌子兇他弟弟…。我和他爸嚇壞了,學乖了,從此謹慎言行,再也不敢隨便說話、亂發脾氣了…。」

園所裡打人、打架、沒有禮貌、說不好聽的話、愛批評人,或有情緒困擾的孩子,通常其父母多是傾向以批評、責罵或體罰面對幼兒常規的。大人以為體罰、責罵、 批評可以制止幼兒的不當行為,沒想到不但不能制止,反而讓最具模仿能力的孩子學會了對人暴力、批評、說不好聽的話…。若希望幼兒喜於美善,惡於邪惡;大人 應先「以身作則」!大人必須是注重美善、注重情意,自愛、愛人的典範,大人必須自然的流露出積極、正向,安靜、穩定的行為模範,孩子行為才能良好而穩定, 因為孩子一直都在模仿我們!

兒童的行為反映出我們對他的教育與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教育!好模範遠比命令或指導重要,孩子通常多注意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說了什麼。一定要記得,真實的舉動對孩子最有價值,在孩子面前,我們的一個每個動作都是很有影響力的(Grunelius, 1996, p. 30)。

三. 規律的生活

良好的人格、性情奠基於兒童時期規律、和諧的日常生活環境。娃得福園所的課程活動以規律與反覆為原則;強調以規律、反覆的生活健康幼兒的身體、培育幼兒清楚的時間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建立幼兒堅強的意志力。

以幼教現場言,課程活動安排對幼兒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教室內行為規範的問題,也多半來自課程的計畫與經營。一個結構清楚的課程可以使幼兒一方面活 動,一方面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幼兒就能因而比較安定,不容易產生焦慮或偏差的問題行為。反過來,如果幼童每天過的生活,進行的活動是不定的,幼兒就會興 奮、緊張或不知所措,甚至於無聊,這樣,就容易引起問題。我們的身體需要穩定的呼吸維持健康的生命,幼兒的生活與課程也需要穩定、規律的活動維繫發展。老 師若瞭解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重要,懂得滿足幼兒的發展與需求,知道引導幼兒的方法,做他們覺得有趣的事,幼兒就很少會發生問題。例如,課程安排中,一天至少一次規律的,如呼吸般的帶孩子「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幼兒的思想、情感及意志的能力就能穩定而活潑、有生氣的開展(Wilkinson, 1993, p.68)。我們常看到一些在教室裡很棘手的孩子,一到戶外,他們就成了最健康、最快樂的好孩子。我們應該多提供機會,使他們經常體驗自己是好孩子的感 覺。

在教育工作上,台灣父母最大挑戰之一即是為兒女建立規律的家居生活。有些父母雖然準時下班,但是,回到家後還有事要忙,或者有好電視 想看,等忙完或看完電 視,已經很晚了,看著孩子還沒睡,就開始生氣或指責孩子吵鬧要父母陪,不肯獨自先睡。其實,一樣的道理,真的不是他「不肯」,是他「不能」!他還小,他是 幼兒,他真的需要父母陪伴!而這些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床的父母也常抱怨孩子不愛吃飯,或吃一頓飯吃好久,或邊吃飯邊看電視…。

父母的角色的確難為!父母必須為孩子改變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尚未準備好作父母的大人總很難捨棄自己的角色,這些父母也許不自知,但他們總是愛自己的自我 角色或工作角色勝過愛孩子的父母角色,他們先管自己的事,再理孩子的事。然而,可知道?幼兒的身體器官正在成長,他需要大量的睡眠。再者,史代納說睡眠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之一,睡眠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情緒好壞;工作、學習以及思想能力靈敏與否…,睡眠深深的影響我們的身心靈成長。當孩子沒睡飽,他的情緒 就容易產生吵鬧、過動、愛哭…等困擾。常規訓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規律的生活!從園所工作中,我們明明白白看見不規律生活加添在幼兒身上的困擾,我們很心疼 孩子,因此特別就日常的上學困擾與家長共切磋:

1. 太早或太晚來園或離園,特別是遲到及晚歸的孩子容易在群體中產生疏離感。

2. 遲到的孩子難以進入團體,難以專心學習。就團體動力發展而言,孩子每天入園都需要有暖身的時間,需要慢慢的開始與同儕交誼,進而形成團體…。當團體形成時,團體自然會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這時,想要參與團體的任何一個人就得多花力氣才能擠得進團體;但是,一般遲到的孩子會比平常較沒有力氣,會變得不好意思,若再要他花力氣,實在太難了;然而,不能進入團體的孩子,通常也就很難專心學習,因此,有些國外的娃得福園所直接建議遲到的孩子那一天就不要來園所 了。

曾經有一次,為了使家長有機會親身體驗孩子們的活動,我們特意舉辦了一次家長的遊戲課程。首先,我們請家長玩半個小時的娃得福玩具, 然後,再與家長們進行 經驗分享與討論。沒料到竟然有一位遲到的家長說:「對不起,我因為遲到,我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所以我沒有辦法參與。」遲到竟然不只使孩子,也會使大人無法施展能力呢!遲到了就真的很難參與遊戲了!可是,幼兒必須透過遊戲學習,沒有遊戲就等於沒有學習了!

3. 陪伴孩子早睡,不過度隨孩子的意願行事,讓孩子知道並學習早起上學、不遲到是父母與兒女共同的職責。

4. 不晚歸是孩子學習「適可而止」的根本:上了一天課,孩子累了需要休息;如果孩子不回家,還想玩,父母、老師要幫助孩子「適可而止」以儲備明天的精力。

5. 儘可能簡單、平凡的生活,不要看電視、玩電動、不要到大賣場、百貨公司;儘可能不要邀一群孩子來家裡,或一群孩子去別人家。孩子的穩定成長需要的是簡單、平凡,不是興奮、刺激的生活。

四. 簡單、正向、積極的語言

對幼兒的違反常規大人應該做的事是:以簡單的語言請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為,並且,同時指引他做對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團體的範圍,只要走到他身邊,也許牽著他的手,以溫柔的聲音,簡單、清楚的告訴他:「不可以超過這裡(或這條界線),請過來這一邊。」說過之後,千萬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告 訴,反覆的叮嚀對建立常規是最基本的功夫。

語言(speech)與說話(speaking)在道德教育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孩子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顯示出幼兒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說則是他人格形成 的要素。如果大人經常指責、批評、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縮、膽怯、沒信心或愛批評、愛管別人!因此,大人越能將說教、批評轉換成好的指導語,對孩子越有幫助。孩子身邊的大人一定要說適當的、正向、積極的話,除此,還需努力加耐心,加堅持才能建設自己教養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為兒童的好模範 (Wildinson, 1993, p.64-65)。

五. 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 的能力。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諮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 「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 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他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 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家長應如何對幼兒做常規訓練?尺度如何拿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可是回到家就變了個人似的很會找麻煩?

娃得福的全體教職員努力、用心、認真的學習將「情緒的外套脫在園所外」。面對幼兒,我們小心的不做、不說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兒規範的前提:不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幼兒的偏差行為,需要的是教導,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樣生氣的!

人的相處,感覺好壞是互動的結果。孩子有暴力或情緒化現象,很多時候是對某些情緒的學習與反彈。我們很難忘記一些我們看過的充滿憤怒的眼神,我們也接觸過全身充滿恨的小小孩,這真是令人心痛!身為師長父母的應謹慎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Gauci & Hanna, 1997)。

父母情緒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1. 孩子偶爾帶學校的情緒回家,例新生來臨或建立規矩時;請接納我們常接納孩子從家裡帶來的情緒,請多愛孩子少對孩子過於嚴厲

2. 不要問他一些對人或對學校懷疑的問題
請相信學校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

3. 用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用腳飛翔的女孩的故事

4. 多反省

5.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

另外,有一些父母認為上托兒所、幼稚園不過是玩玩而已,去不去無所謂。殊不知孩子一直在瞭解大人如何在宇宙間運作生命,如果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如何學習負責,如果父母很小看一些生活所示,孩子如何能尊重生命的點滴?

七. 除了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請給孩子自由

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品。

1.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自己,例如天氣很冷,他卻不肯在戶外穿上外套。

2.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別人,例如吵鬧、罵人或打人;所有健康的孩子都喜歡玩,也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孩子需要瞭解,火爆攻擊是不被接受的,絕不可危及他人的健康及安全。任何爭吵,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受到照顧,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苦惱被接受,對於攻擊的孩子,應立即帶開,對於受攻擊的孩子應及時予以呵護、安慰。一個經常攻擊人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受歡迎,同儕的排擠反而會是幼兒更大的困擾,我們應與家長合作,對他做個別處理,以幫助他適切的轉化內在衝突。輔導之後,老師應引導孩子瞭解重新自我控制、勇於修正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尊敬的。

3.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物品,例如亂丟玩具或拿蠟筆在牆上塗畫,大人就應該清楚堅定的說「不」(Grunelius, 1996, p. 29)。

幫助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大人應儘可能包容孩子,應儘可能使他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與經驗,盡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輕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時,應先停下來想:此時,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若非得介入,應以遊戲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溝通。因為,當孩子越沈浸在遊戲中,就會越抗拒介入; 當孩子能安全的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時,大人就不要急於介入,這樣,其他在旁觀看的孩子們,才能學習到正向解決爭吵的方法。孩子必須學習不要老是由大人來教他們如何公平遊戲、如何重整混亂。(Wilkinson, 1993, p.66)。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 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 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在娃得福幼教行為規範中有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因此,幫助幼兒能在吵架中說「不可以」以 表示停止,且一旦出口,必受到尊重!

娃得福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除非他們觸犯規範三要素。

八. 若必要考慮處罰時,處罰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連:

家長應如何管教兒女?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罰方式?

處罰的目的在於修正行為,不在「給你個『苦頭吃吃』,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吃苦頭』重要的是修正行為!

規範的目的在於引導兒童健康的情緒、道德、精神與思想發展,引導兒童「正當行為的責任感」,引導兒童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 (Oldfield, 1999, p.3)。如果幼兒不能負起正當行為的責任,處罰就成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處罰,或只是宣佈一個孩子作錯事,這樣,很少能真正幫助孩子。處罰絕不能傷害到孩子的心,處罰必須具有使幼兒『好起來』的特質,處罰的目標應是彌補錯誤、修正行為,比如東西砸壞了,那麼,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傷了另一個孩子, 那麼,一定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錯,然後尋求補救,也許需要向對方道歉,也許需要安慰對方,也許雙方都需要道歉與安慰。 (Wilkinson, 1993, p.70)。

九. 重視此時此刻,重視孩子的感覺

為什麼每次有客人來,或去別人家作客,孩子特別不聽話?

處理幼兒常規切勿在事後幼兒早已忘記時再處理,一定要在發生問題行為的當時作修正或幫助。如果選擇事後處理,只有說故事那一方法可行。有些父母很顧顏面, 不在人前責罵孩子,但是回到家就算總帳,給孩子好看,使得孩子總處在莫名的驚恐中,情緒慌亂,時好時壞。也有父母白天不動聲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覺了, 再對孩子「吾日三醒吾身」,告訴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錯是…,第二錯是…,第三錯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帶著我錯、錯、錯的自我概念進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會做錯事的錯人了!

教育孩子是何等神聖、重要的工作,與顏無關,如果我們很清楚如何處理幼兒常規,如何幫助孩子修正他的偏差行為,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別人如何想我們或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並不責罵,也不對我們的孩子做人身攻擊,侮辱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犯錯的當時,我們只有很簡單的必要的指導語,溫柔而堅定,例如告訴孩子: 「請不可以那樣做,或那樣做不禮貌,我希望你…。」

十. 家庭、學校,父母、師長合一的教導

如果我們不尊重學校就是教導孩子不尊重學校。

如果我們與學校對立就是教導孩子與學校與人對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合一孩子。將來要進入社會要與人和諧相處進而發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與信念。

結語:幼兒生活規範與教師的道德能力

真教育不應是知識的填塞,而應是「人的學習」的教育。我們幫助孩子,孩子也幫助我們,經驗、領悟助人與被助都是同等重要的學習。只助人,不願被助就不能謝天;只有被助,太依賴就不能自我負責。父母師長唯有覺醒、坦然面對自己與孩子在教育上的相互關係,不自以為是,也不莫衷一是,孩子才能成為自由的人,才能 遠離常規的困擾,而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從而落實。

史代納教育著重道德教育之初應先修三個主要美德:感恩、愛和責任。在需要幫助的幼兒面前, 我們應思想真誠,心懷感恩,並且更進一步,時常表達對人、事、物的感恩之情,例如在日常飲食,在欣賞大自然時,對造物者道謝…。當幼兒的周圍環境、大人都是感恩與愛的表達,孩子就會開始模仿,孩子的常規就不致離譜。甚至,孩子成為人的責任就自然的展開了(Wildinson, 1993, pp. 64-66)!

因此,相對於教導或處理幼兒的行為規範,大人應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處事與為人,或者更貼切的說,大人應先處理好個人的道德規範。道德是人類高尚的心靈思想與執行的意志交互而成的作品;道德繫於人心底層深處,沒有行動就沒有人知道,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必須透過身教、榜樣和日常的生活,才能由內而外呈現道德的美。但是,道德的呈現並非自然發生的,而是需要倚靠教育!道德的過程需要學習,如何結合思想及意志的力量需要學習,如何成為富涵道德生命的個體更需要學習(Blunt p.104)。如果教育能真正落實道德,以道德啟發、開展幼兒的生活過程,那麼,很多常規的問題即能自動消彌,現代社會的問題與病兆也會自然消失。

希望成為人類老師的人應是一個願意追求真理、追求靈性成長的老師,同時,他絕對是一個願意無私奉獻自己,為人類服務的人。在教育兒童之先,史代納認為教職的道路即是靈修的道路,每一位教師均應學習靈修,靈修其實也即是道德訓練。

史代納對道德發展要件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1. 放棄對人的論斷和批評,改以成熟、尊重、敬虔及奉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2. 發展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懼、勇敢、熱愛工作的態度。

3. 冷靜、耐心、堅持。

4. 克服自誇,發展穩定、有良知的個性。

5. 無論高興與否,均保持鎮定、安靜的臉,且仍對世界懷抱積極、正向的態度(Blunt, 1995, p.48-49)。

轉載自台中娃得福幼稚園電子報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華德福教育的幾個觀點-陳瀅

F1000034.jpg

兒子剛從群巒擁抱的有機農場回來,他去了三天。第一天全班同學(包括一位噸位非常可觀的大偉)在兩位老師及兩位媽媽的護航之下,從學校越野六哩(約十公里)的踏青步道健行抵達農場,花了四小時。途中順道觀察辨識動植物如何在溫暖的春日裏甦醒。

我在下午三點開車至農場時,有的在休息聊天、有的踢足球。接下來,農場的工作人員以遊戲及帶動唱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的特性及重要性;又帶領大 家分組做一些農場的例行工作比如:餵雞、收集雞蛋、換水、打掃雞舍、趕雞入籠、洗雞蛋等。晚餐由一組同學幫忙準備,一組負責繕後清理,之後就是大家最期待 的營火會和夜間健行。

夜間健行是這群小五生最期盼、最刺激的活動,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頭戲(之前的農場工作,他們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 方學習,基本熟悉農場的作業)。我們從有燈光的客廳漸漸走進一片漆黑,只有月光與星光的野外。不帶手電筒,眼睛在此時失去作用,每個人必須藉由耳朵去聽、 腳底去觸探腳下的大地、皮膚去感覺四周的環境。之前在較昏暗但還可辨識的地方,大家學習認識眼睛邊緣視力(peripheral vision)一旦進入夜的懷抱,眼睛中間視力在沒有燈光的野外便得到休息,邊緣視力變得活躍起來,此時天上的星辰特別明亮,有人看見流星飛過。回程時, 嚮導讓孩子們有機會單獨走一段路,前後兩人相隔約二十秒鐘,感覺一下孤單夜行的大自然,細細機會身體感官之間的微妙聯繫。當再見到遠處的燈光時,有種說不 出的溫暖,卻也對滿天的星斗依依不捨起來。

第二天的日間野外教學、農場工作及夜間健行雖然行程緊湊,卻難不倒這幫精力充沛的孩子們。第三天早上,他們帶著白己準備的乾糧,從農場走三小時回到學校。

諸如類似的遠足(field trips)或戶外教學,在兒子的華德福小學生涯中,是一年比一年精采與艱難。從他幼稚園的半日遊、一年級在外過夜一天開始,每年增加一天,到四年級時他 到車程六小時外的自然活力農耕農場過了四天的農場生活;而今年五月將到北加州莎思塔山(Mt.Shasta-印地安人的聖山)的戶外學校過五天;還有一場 仿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看到兒子從種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習到書本上沒有教過的東西,過一把古人如印地安人、西部拓荒時期的生活,親身體會人類在不 同階段、不同方式、不同行業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他的經驗在不知不覺中豐富起來,人生思想也在默默中豎立修正。

最感欣慰的是這些活動都是在大自然的教室中進行,沒有現代科技如電腦、電玩或僵化的紙上談兵,也沒有無止盡的作業練習。戶外教學的老師或輔導員不止教導自然知識,更以身作則而傳承著一種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生活態度,灌溉這些幼小心靈以慈悲喜捨之法水、質樸勤奮之觀念。

兒 子的華德福經驗羨煞不少朋友,他們對他短小輕薄卻隨意發揮的功課、創意十足的美勞及豐盛無比的校外教學生活發出讚嘆,巴不得自己也有機會過過這樣的學校生 活(我就是以極雀躍的心情成為他們某些遠足的監護人-chaperone);也有一些朋友在欣賞之餘,不免提出問題,比如:杜會競爭力、學業成績、與主流 社會融合等等,華德福學校出來的小孩能否克服。

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我總是會問: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優先考慮的?撇開學費不談(本校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學費折扣)你要找什麼樣的學校來教育孩子或為孩子量身訂做適合他的學習環境?這些不是簡單的問題,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找到符合所有條件的學校。

選擇華德福學校,我所著重的是孩子性靈的成長及自然的教學。自己嚐過填鴨式和聯考式、以分數至上競爭至上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再步上大人的後塵,在激烈的競爭 中失去他該有的童年童趣;我們也嚮往華德福教育所階櫫展望的:讓孩子成為『全人』,一個均衡成熟靈性的世界公民。一旦這樣的養成教育成熟,他的社會競爭力 不會少、學業成績不會低、主流社會更是喜歡這種有團隊精神且EQ不低的人智畢業生(容下次文章介紹)。

最近讀到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提到幾 項近幾年來的科學研究,說明華德福教育也可以是健康的選擇。文中提到史丹勒博士強調適當的教育可以刺激生命而增進長久的健康,華德福學校每天生活的韻律以 及足夠的肢體活動如:音語舞、課堂遊戲、運動、體育、園藝及勞作(有的學校還有木工)等,對孩子的健康有益。作者波布羅斯基(Thomas Poplawski)舉了幾項近年來的科研以闡明其觀點。

三十年前德國有兩位醫師注意到,社會的變遷使得孩子越來越提早成熟。因而擔心他們不夠成熟的情緒無法以健康的態度來應付身體的早熟。

早熟的原因有若干因素:營養的改進、動物飼料含有生長荷爾蒙都是現代社會很難避免的現象;此外杜會壓力也是一大因素,比如:母親患有憂鬱症、單親母親、家中 出現無血緣的男性、家庭衝突、都市化環境、自第三世界國家收費孩子等等,還有體重過重則是近幾年研究發現是促成提早發育的可能因素。

晚熟的因素則有:大家庭組織、與生父有溫暖親密的關係以及低壓力、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兩位醫師對華德福教育的某些特點,例如:教室裏如家庭般的佈置及氛圍、老 師與學生的長期關係(陪伴學生從一年級直到八年級)、以及低壓力、非競爭的學習環境、無過度的課業、考試及分數等等,是否也可能是促成晚發育的因素,抱有 高度的興趣。由於在發育期女生比男生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因此他們決定對德國境內一一七五名華德福學校的女生與同地區一一一八名公立學校的女生,以他們的第 一次月經來潮作比較。他們發現德國公立學校的女孩初潮是在12.63歲,與美國女孩的12.43歲靠近;然而華德福學校的女孩初潮則在13.25歲,晚了 近八個月。我們要知道此項研究發生在三十年前,若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紀,拜速食工業之賜,可以預料女孩的初潮還會提早,而華德蝠的家庭一般飲食取向朝較健康、有機方面為主,故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可能更大。至於發育太早的弊端,琉璃光已有許多資訊,故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

近視似乎一直是亞洲人 的專利。我兒子的驗光醫師甚至說:中國人比美國人較易得近視。上個世紀的科學家也說孩童近視多為遺傳所賜。亞洲國家中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孩子近視率為 40%,美國孩子為lO%-16%,其中10%為國小兒童而16%為高中學生。然而近視真的是咱們亞洲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嗎?

波布羅斯基在 文中提到,一些研究近視的科學家發現自已的小孩竟然也戴上近視眼鏡,而他們自己並沒有家族近視歷史,於是懷疑眼睛疲勞是否才是近視真正的原因。相關的證據 來自研究阿拉斯加的原住民,他們的小孩自上學後約有三分之二發展出近視,而小孩文盲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則無近視。自此研究者終於承認過度閱讀及其他近距離對 焦的活動對眼睛所造成的壓力和視力疲勞才是近視的元兇。

許多華德福的教師與家長們似乎也注意到華德福學童戴眼鏡的比率較低,即使沒有正式的調查與研究,以鄰近學校課業沉重比來看,這些觀察值得注意。

華 德福孩子的視覺生活和一般學校孩子不同。首先,他們在早期(七歲以前)不太讀書認字,而由家長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他們也不太看電視或接觸電腦,其次,他們 每天沉浸於色彩之中。教室是以一種叫「樂珠兒」lazure的特殊粉刷技術油漆在白底的牆上,以透明水彩調成不同深淺的顏色層層刷上,如大自然陽光照射所 產生的效果,看起來非常自然。從華德幅一年級教室刷上不同層次的紅,到六年級是不同層次的藍,孩子們所感受的是軟性的顏色,好像可以呼吸一樣。筆者家進門面對的牆就是和兩個兒子一起樂珠兒成的,來家的客人都很喜歡。

此外兒子從幼稚園一直到五年級,每天至少要玩到顏色,比如:水彩、毛線、十 字繡線、彩粉筆、彩色鉛筆、彩蠟筆、彩鋼筆等,五彩繽紛的顏色對眼睛具有放鬆的作用。而班上一年幾次的遠足,接觸到大自然,眼睛不容易疲勞。以上種種,尤 其是二年級才開始閱讀,也許是華德福孩子視力發展健康的原因。

大約十年前,一組瑞典研究學者對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過敏嚴重的問題感到憂心,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某些自外於某種現代醫學、營養和養育孩子方面的另類孩子,例如:華德幅學校的小孩,似乎比較少過敏。

於是他們做了一項研究,比較295位華德福學童與380位鄰近學校的學童。他們從孩子的父母親得到孩子的病歷紀錄,並在這些孩子皮膚上作十三種過敏原試驗及 抽血檢驗。實驗結果顯示,13%華德福學生及25%公校學生分別得到所謂的過敏症。他們也注意到越是在生活中實踐華德福理念的家庭-像是吃有機食物、不打 疫苗等,得到過敏症的孩童也越少。

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幾種:華德蝠的孩子大多數不注射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故大多數可能 得過麻疹(瑞典的麻疹病例,華德福小孩占大多數)。他們多在更年長的時候才接種破傷風及小兒麻痺疫苗(很像我小時在六、七歲以後才接種疫苗,當時沒有 MMR);較少使用抗生素及退燒劑;多食用有機食品、自然活力農耕食品以及含有乳酸菌和發酵蔬菜的食品(優酪乳、泡菜、酸黃瓜等);出生時比較可能喝母奶;以及在家比較少吸二手煙。

另一群國際學者決定重複調查,他們在奧地利、德國、瑞典、瑞士、及荷蘭比較4606位華德福的學生和鄰近公立學校的2024位學生。調查結果與上述瑞典的實驗相當接近-亦即華德福學生在鼻竇炎、異位性皮膚炎及非典型過敏症的低發病率,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結論是華德福學生得過敏性疾病的機率較低。雖然他們將此歸功於華德福家庭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方式的異同如何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仍不清楚。

綜觀以上幾點,本文再次強調華德福教育除了注重孩子和諧杜交、健康的人生觀和情緒、生活方式、濃厚的人文氣息優點外,長期促進孩子健康的身體也可以是現代父母的一個選項。

回頭省思我們中國人的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外,我們的教育能為孩子作些什麼呢?五千年的倫理道德教育雖然在勵志健康的人生觀起很大的作用,但我總覺得我們的 教育在功利心方面過度強調,而在美育及性靈方面缺了點什麼。過去五十多年來,人性遭到嚴重的撕裂與摧毀,如何恢復到上古時代師法自然、生活自然、悠遊於自 然之靈性樸質的生活是知識教育無法解決的。

或許我們可以從美育方面著手,從色彩學習,進而感受大自然的美,淨化心靈,這樣才可能創造和諧的社會。華德福的美育教學,我在兒子身上看到一點一滴的薰陶,真是滿心的歡喜,而慈悲的雷久南博士在八月邀請幾位華德福美學的老師到Crestone傳授 色彩美育,對於想一探性靈美育的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們,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參考機會,我雀躍期盼地拭目以待。

(轉載自《琉璃光雜誌》2008年5月刊)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97年新生錄取名單

恭賀下列17位錄取新生

吳振緯 姚翔耀 陳虹汝 陳楨昱
李雲翔 吳婕妤 李家昀 梁勝凱
吳安綺 張宇寬 黃凱威 馮輝國
梁宇琪 鄭嘉輝 劉妤甄 黃謙恩
陳信銓

※相關報到手續,將於一週內寄發通知單。
教導處聯絡電話:5373543#12

茄苳華德福教育理念簡述

華德福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體系是以奧地利教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所創的人智學為基礎;結合人類學,發展心理、生理學而創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類,身、心、靈三方面的結合,更以人的本質為前提,配合兒童的發展階段來幫助其意志、情感、和思想的均衡發展。

華德福幼兒教育課程:

在華德福教育課程中,其重要特質即是節奏與規律。從幼兒的教育課程中,華德福教育即著重在教導孩子適當地呼吸;透過節奏性的課程,幫助其身體的建構和認知的發展。由於幼兒是完全的「感官體」,不斷地模仿週遭環境的人、事、物,透過 「做」來學習,在我們的幼兒園裡, 教師示範著藝術活動和實際生活的進行,幼兒經驗歌唱、濕水彩畫、手工製造、烹飪、和蜜臘雕塑等藝術工作,同時也幫助教師整理環境和參與園藝活動。透過自由遊戲時間,孩子們在這個充滿自然遊戲素材的幼兒園裡,盡情地用他們的想像力從事各種的扮演,探索自然的環境,發展創造力,建構解決問題、人際互動、語言溝通、情緒表達與調節等能力,更幫助其身體之建構。 所以,我們的教育理念是由幼兒透過親自動手的經驗來整合其情感和思想的發展,為幼兒奠定健康均衡發展和學習的基礎。

課程內涵說明:

蜜蠟
天然的蜜蠟是蜜蜂給人類的珍貴禮物,握在手心裡會有溫暖的感覺,而手心的溫熱會讓蜜蠟漸漸的軟化,利用其高度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幫助幼兒使用蜜臘創造各種不同的物像。在孩子捏塑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手指的靈巧度,也可以觀察孩子對於空間立體感的發展,每回捏塑蜜蠟之後,天然的蜂蠟同時也滋養了孩子的雙手。

濕水彩
濕水彩畫是幫助幼兒與色彩相遇的最佳方式,其顏色與顏色交融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到那驚奇的變化。在幼兒享受、感受色彩及嘗試玩色彩當中, 色彩豐富了幼兒的生命。濕水彩千變萬化的美讓幼兒喜歡畫畫,並自然地藉由畫畫抒發自我的情感, 同時色彩引發了幼兒不同的感覺, 在進行濕水彩的創作中, 幼兒經驗到自我與色彩間情感的對話。

手工
老師在教室裡做各式各樣充滿愉悅的手工活動,幼兒經由模仿老師而練習學得手工工具的操作與運用,此經驗將帶領幼兒進入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每一個幼兒自己完成的作品,在時間的醞釀之下,與孩子有更多情感的聯繫。孩子們擁有的將是一雙靈巧做事的手。

自由遊戲
自由遊戲在孩子的生活中屬重要的工作,因為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並靠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而在團體生活中,孩子就在與大家一起工作中成長。
透過自由遊戲,孩子把在日常生活中吸收到的印象轉換成行動,並從遊戲中表現出來,這個過程,孩子必須不斷的調整內心的想法,及不斷的解決出現的問題,孩子也變得更加靈活。

烹飪
飲食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孩子實際參與、體驗食物生產出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烹飪的過程中孩子看到材料的變化,孩子聽到努力工作的聲音,孩子聞到食物的香氣,孩子也嚐到自己親手做的食物,一切的活動都是完整的,這將更讓孩子懂得珍惜食物,並用全身的感官去品嚐。

整理
每週末固定的整理,培養了孩子愛物、惜福、惜勞的態度,也對提供他們所使用的設備有更多的情感,老師愉快的帶著孩子工作,輕柔喜悅的歌曲低聲吟唱著,並感染著孩子,在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是高興投入、充滿成就與自信的。

蠟磚畫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在畫畫的過程中也反映出孩子的發展,透過繪畫,孩子抒發了情感,而這個用符號表現出來的過程將與孩子的發展產生共鳴。大人透過心靈的鏡子認識自己的內在,走出自己,繪畫對孩子來說也像鏡子一般的映照出了孩子的當下,可以幫助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晨圈時間
教師帶領孩子進行動作與詩歌結合的想像情境,透過身體的移動,孩子在空間之中,同時經驗外面的世界與內在的自我,孩子才能穩穩的站立在大地之上;透過優美的詩與歌,滋潤了孩子的心靈。晨圈活動也幫助孩子活化其感官的發展,並經驗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說故事時間
由教師透過口語化的故事,刺激著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有時也利用手偶提供其具體的視覺經驗。孩子在故事中與內在的自己相遇,也在故事的脈絡中找到解決自身心理困境的線索,故事圓滿的結局給了孩子力量與蛻變。

幼兒園的環境
在空間的設計上,幼兒園提供幼兒一個善、美、真的環境, 讓幼兒一進到幼兒園就覺得這是屬於他們的生活空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和發展。 除了自然柔和的色彩和木質的傢俱佈置外,在我們的幼兒園裡,教師為孩子準備了多樣自然簡單的遊戲素材, 其中包括素色的紗布、棉布和絲綢、磨光的原木積木、貝殼、石頭、松果、核桃殼…等等,以及手工編織的人和動物偶。 如同史代納曾說:『幼兒期的玩具必須是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的,因此,越簡樸的東西越好。』,因為質樸簡單的素材留給孩子很大的創意空間,除了幫助孩子發揮想像力並進而增進未來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幼兒園的飲食
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奠定健康的身體基礎。所以,在我們的幼兒園,我們選用自然、新鮮的蔬菜、水果、五穀類營養食材,以供應孩子的午餐及點心。除此之外,在情感方面,最重要的是培養『感謝的心』;餐前老師會帶領孩子唱一首旋律優美的『謝飯歌』~
感謝大地和太陽,帶來光芒和那溫暖,滋養植物和那動物,培育愛心的孩子,讚美您。
感謝太陽,感謝大地,賜給我們好吃的食物。

總結
我們期待我們所提供的環境可幫助孩子個體健康均衡的成長,在未來的生命中成為一位主動積極、有責任感並具有真正自由的人。